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师生原创 > 理论文章 > 正文

关系未来中国的几个关键点——十八大报告读后感

【来源: | 发布日期:2013-08-30 】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党的十八大取得了几项重要成果,一是通过了胡锦涛同志《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二是通过了新的党章,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是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党中央有了新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十八大报告深刻总结了十六大以来的辉煌成就,深入剖析了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同时指出了未来中国发展道路上需要重视、慎重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依法治国,确立宪法的权威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治,是一个法律原则,指在社会中,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具有凌驾一切的地位,不得轻慢。所谓“凌驾一切”,指的是任何人包括管治机构、法律制订者和执行者都必需遵守,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凌驾法律,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是法律许可的。

 

法治本身并不提供“公正”,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寻求公正的法律框架和程序。法治的真精神正在于此。

 

在我国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正、经济运行正常、民心稳定,根本上还要靠法治,靠法的精神,要靠全面推进和落实依法治国。从制度上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平衡不同利益诉求,以制度预防纠纷、化解矛盾。换句话说,法治就是中国社会的总规则。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个人、任何组织活动空间都有边界。个人、组织都要守好自己的边界,而不能越界行事,更不能无界行事。

 

依法治国,必须推行;依法治国,任重道远。法的精神深入人心,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为一个常识,法至高无上的权威确立,而后国家政治生活、经济活动等才能有序展开,河清海晏、政治清明。

 

二、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先总设计师邓公指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

 

同年,邓小平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已经不是改革开放前那个中国了。中国经济运行状况较好,但是在新的情况、形势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从更深层次改变不适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二)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做?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政治体制改革须注意的问题。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一要切实贯彻落实宪法,任何人任何组织不能凌驾宪法之上;二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三要稳步推进,注意稳定和改革之间的关系。四要吸收中外政治传统中的有益成分。不论本国传统中的政治文化,还是其他国家的政治文明,要吸收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一国之政治必须与一国之文化传统相适应。钱穆先生有云: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影响表明,金融危机表面上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上,但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换言之,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发展环境,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1986年,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但是随着改革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障碍。对于改革,在党内、国家内有一部分人反对,但是真正反对的并不多。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二)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什么都要抓,什么都要管,这是我们全能型政府的特征。全能型政府权力过大,对经济的运行的干预过多。经济运行自有经济自身的规律。要尊重市场规律,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等,让经济规律自己发挥作用,减少行政命令、行政力量对经济发展的过多干预。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政府要做好规则的制定、市场的监管作用,完成从全能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运用税收等手段做好收入分配工作。政府要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减少“看得见的手”的影响。二是要改革税制。税制改革必须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税制不转变,则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不会好转。国税、地税的改革,使得地方财政相当吃紧。地方财政对以房地产的依赖,原因就在于房地产业能够为地方带来大笔收入,原因就在于地税不能为地方财政带来大量的收入。换句话说,两税制不改革,地方财政没有稳定的收入,房地产为支柱的局面不会改变,依靠房地产业的地方经济就不会改变,卖地经济就不会改变。房地产业不改变,则大量资金用于地产业,其他中小型急需资金的企业必将在危机中举步维艰。税制改革还要遵循几个原则: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三是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更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他们在吸纳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具足轻重的作用。要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强化产权保护,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民富则国富,国富则必然国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畸形状况,转变中国经济严重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状况。中国经济状况的深层改变,必然要使中国经济从依靠出口、投资转向依靠内需拉动上面来,中国要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型经济。内需就必然要求人民有大量可支配的货币。初次分配和税制改革必然要兼顾到这个问题。

 

四、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重大政治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党的十七大以来,经过全党上下的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部分领域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得到遏制,人民对反腐倡廉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

 

但是,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是易发多发,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案、高铁总设计师张曙光案、邮政储蓄银行行长陶礼明案、深圳市市长许宗衡案等。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涉及人员众多、影响恶劣。这些情况表明,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反腐倡廉新形势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把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唯有如此,才能及时应对反腐败过程中发生的新情况,解决反腐败斗争中出现的新问题,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以实际行动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贪腐,侵吞的是民脂民膏,伤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得到的是人民的满腔怒火。我们由此丧失的是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失去民意的支持,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因此,必须把反腐倡廉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对待这个问题。

 

五、关注民生,倾听民意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党始终代表着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是其应有之义。我们党只有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切入点,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关注民生必自倾听民意始。民意是什么?民意是人民的柴米油盐,是人民的吃穿住行,是人民的生老病死,是人民的所思所想,是人民的所忧所虑,是人民的困难疾苦,是人民的喜怒哀乐。人民的关注点,就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着眼点。人民的忧思所在,就是党和政府工作所在。倾听民意,就是倾听人民的呼声、心声,就是关注人民的柴米油盐、吃穿住行、生老病死、所思所想所忧所虑、困难疾苦、喜怒哀乐。真正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把人民的点点滴滴记在心里,夙兴夜寐,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为人民服务,放下身段,脚踏实地,真正落在这样的实处。

 

关注民生需要怎么做?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城乡大量剩余劳动力问题;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人口的收入,中国的现代化离开七八亿的农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能完成的,更是不诚恳的;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使每一个中国公民老有所养,而不是老无所依,无依无靠,凄凉度过最后的晚年生活;完善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使每一个中国人病有所医;发展教育事业,让每一个适龄儿童上得起学,让每一个有志青年都能进入高一级的学府深造,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结 语

 

依法治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反腐败四个方面,最重要的是依法治国,最难的也是依法治国。中国有几千年的人治传统,缺少的恰恰是法治传统。中国不缺法律、不缺条文,中国是个有法制国家,但法制不是法治。中国的法治建设任重道远!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深入推进,先总设计师邓小平曾多次强调。新任总书记习近平也在上任后提出这个问题。几代领导人一直关注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稳步进行,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不能不进、不能冒进。政治体制改革事关重大,必须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里,在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里,在一个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的国家里,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必须慎之又慎。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要有政治体制改革来保证。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有巨大推动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也有巨大影响。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贪腐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命运。必须严肃对待。反对腐败,要提高到收拾人心、民心的高度来看待,要提高到关系党和政府命运的高度来看待。腐败不除,社会公正无法体现,民心难服,民心难收。

 

上述四个问题是根本的问题。四个重大问题的解决,最终的归结点还是要落在关注民生、关注民意上。民生不关注,民意不征询,难免丧失民心、民意。党的执政地位岌岌可危、执政合法性将受到严峻挑战,更不用提我们的强国梦、复兴梦。(宣传部 王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