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贵州食物中毒45%因误食毒蘑菇

【来源: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日期:2014-09-11 】

昨日,省疾控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我省今年1到8月的食物中毒发生情况。根据省疾控中心的监控显示,我省食物中毒,近半数是因为误食毒蘑菇。此外,由于食用食物不新鲜、吃凉拌菜等导致的细菌性中毒占比也较大。

误食毒蘑菇是中毒事件的主因

据了解,从今年1月到8月,我省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已收到多起来自全省的食物中毒报告,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野生毒蕈食物中毒、不明原因食物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和细菌性食物中毒。

省疾控中心卫检所处置科科长周亚娟介绍,在我省野生毒蕈(即我们常说的毒蘑菇)中毒是中毒事件最多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多起事件因为没有采到中毒样本,不能确认引起中毒的毒蕈种类。据监测,我省今年1到8月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有45%是由误食毒蘑菇造成。

“很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外观相似,但毒性却千差万别,有些毒蘑菇只有形态学方面的专家,才能准确区分。”周亚娟表示。

“在不明原因食物中毒中,多数还是细菌性食物中毒。”周亚娟说,食物中毒现场是不可复制的,中毒事件发生的时间长了,很容易对现场造成“破坏”,因此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一定要尽早报告。

在植物性食物中毒案例中,主要的致病因素有桐油、善血当归(血皮菜)、野山芋(姑婆芋)、发芽马铃薯等。

夏秋季是食物中毒高发季

周亚娟说,在我省,夏秋季是食物中毒高发季。一方面因为我省多地为山区高原、植被丰富,每到夏秋季节,温润潮湿的气候条件使各种野生蕈生长最为茂盛的时节。一些野生毒蕈在外观上与食用蕈非常相似,很容易被老百姓误采食用而引起中毒,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夏秋季节也是野生植物成熟的季节,一些农村儿童因为家长出门打工等原因,缺乏监管,自行上山采集野蕈,误食马桑果、苦檀子等有毒野果引起食物中毒。再加上一些人对蔬菜瓜果的处置方法不正确,比如食用发芽发黑的土豆、没有煮熟的四季豆以及没有经过焯水处理的黄花,会引起植物性食物中毒。

从气温上来说,夏秋季气温高、湿度大,适合肠道致病菌和霉菌的生长繁殖,食物易腐败变质。在做饭的过程中,生食和熟食没有分开处理、食品贮存不当、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等,都容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此外,由于货物流通速度加快,在沿海地区流行的生食海鲜也进入我省,一些人在生食海鲜或食用加工不当的海产品后,发生副溶血弧菌性食物中毒。

“我国目前还没有有效手段对生食海产品进行监控,所以吃生鱼片、生虾、生海贝等都是有风险的。”周亚娟表示。

呕吐、腹泻可减轻毒性

周亚娟说,我省目前已针对食物中毒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各级监控中心加强了对食物中毒的监管及网络直报工作。“根据国家要求,只要发生2例及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县级疾控中心就要立即通过系统上报,在逐级上报的同时也将通过系统直接上达国家层面。”

此外,我省还对各级疾控中心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进行了加强。

对于生活中可能出现食物中毒现场,周亚娟也提出了建议。她说,目前针对毒蘑菇中毒还没有特效解毒药,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采摘、购买及进食不认识的野生蘑菇。吃了野生蘑菇后的72小时内,如果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不适症状,立即用建议方法排除毒物,“比如大量喝温水或淡盐水,然后刺激咽部,帮助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腹泻较轻的可用少量泻剂,加快毒素排除。催吐后,最好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最重要的还是及时就医。

此外,对于其他蔬菜瓜果也不可掉以轻心生芽过多、黑绿色皮的土豆是千万不能吃的。土豆最好放在低温、阴凉的地方,防止生芽。在日常做饭中,要将生食和熟食分开处理。贮存食物也要注意避开尘土、昆虫、鼠类和其他不洁物的污染。(郑钰辉)

来源:黔中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