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学界热议】创新需要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来源:来源:光明日报 | 发布日期:2014-08-17 】

【第一线】

创新需要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道德论坛巡回宣讲活动综述

近日,中央明确提出要在干部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的教育,要把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和帮助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素质,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践行活动引向深入,日前,社科院在召开了第二届道德建设论坛“诚与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之后,在全院56家单位开展了道德建设论坛的巡讲活动。

道德诚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创新的基础

“诚实守信是人文社会科学和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求真务实、为真理献身的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作为全社会知识层次最高的群体之一,人文知识分子对社会行为、社会风气能够产生很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在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方面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赵胜轩在7月2日道德论坛上的讲话中如是说。

金民卿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研究员,论坛上,他结合近期备受关注的“福喜事件”指出,在传统文化中积淀下来的道德诚信原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伦理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而且要高度强调市场主体的道德约束。

“蒋介石政权之所以在解放战争中一败涂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民党对老百姓屡屡失信,最后民心皆失。”著名民国史学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汪朝光表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社会科学院这样的科研单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认识人品与文品、人品与学品、文风与学风的关系,也就是中国社科院院党组提出的攀登学术、道德双高峰,实现做人与做学问、修学与修德的高度统一。”美学家、文学所研究员高建平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

学者为人民做学问是对党和国家最大的诚信

如何避免学术被名利俘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学家史金波认为关键要端正学术目的。他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三大基本定位,已经明确了研究目的和方向。对于研究人员个人来说,应该在此前提下,明确研究目的。我的体会就是追求真理、服务社会,为国家、为人民进行科研工作。有了这样的目的,才能有持久的工作动力,才会发挥出正能量,才能避免名缰利锁的束缚。”

中国社科院情报院党委书记姜辉研究员在巡讲活动中指出:“古人曾讲:‘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句话寓意深远。那些有才而无德、无信仰的学者,是做不出大学问的。学者应当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为党和国家生产优质的精神产品。”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被称为中国当代的“国史馆”。该所研究员宋月红指出,为人民做学问,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做学问中的具体体现,明确回答了做学问为什么人和怎么做的问题。做到为人民做学问就是对党和国家最大的诚信。

陈瑛是中国伦理学会的原会长,是哲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在论坛上,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谈道:“社科院的学者必须始终坚守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准则,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做学问。那些学术不端、贩卖知识,为坏人张目、给好人抹黑的人根本配不上学者这个称号,最终会被历史和人民所唾弃。”

著名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高洪近期工作特别繁重,但他还是抽出时间作为宣讲人参加了两场道德论坛的巡讲活动。他语重心长地对众多青年科研人员讲:“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群众。”

建设诚信社会必须综合施策、从我做起

张政文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在教育界耕耘了近30年。他说:“诚信的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通过教育、训练、规范逐渐培养。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对待学生前后一致、表里如一。通过自己传递诚信的价值观。”

韩国问题研究专家朴光海研究员认为,可以借鉴同样经历过高速发展阶段的韩国在建设诚信社会的经验:一方面倡导忠孝文化,提倡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另一方面倡导廉耻文化,建立诚信曝光台,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田嘉指出,虽然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突出的诚信问题,但我们要对诚信建设充满信心。解决诚信问题,仅仅靠思想觉悟是不够的,需要从制度的层面大力加强,建立倡导诚信的法制社会。

专家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软实力,但也需要硬建设。建设诚信社会体系需要提高践行诚信道德的个人自觉,形成践行诚信道德的社会文化氛围,强化践行诚信道德的法律规范约束,使人们不愿不诚信、不能不诚信、不敢不诚信。

专家们认为,不仅需要提倡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诚信,也要倡导政府、集体对个人的诚信。他们结合近些年个别地方政府出现的信任危机情况,指出在制度设计层面应当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保护公民正当权益。专家们一致表示,诚信建设要从自己做起,作为学者应当恪守学术规范,消除学术腐败,做恪守诚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第二届道德建设论坛及巡讲活动在中国社科院已经结束,但活动的影响还在持续。今年7月份刚进社科院工作的博士杨发庭说:“参加这场论坛活动受益匪浅。作为新人,一入院开始就接受了这么一场思想洗礼活动,这对于我今后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光明日报记者 柳 霞 通讯员 闫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