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还青少年“干净”的手机

【来源:来源:新华网 | 发布日期:2014-05-01 】

朱永杰

面对智能手机的“诱惑”和“漏洞”,能否为孩子建起一道“防火墙”,阻隔负面元素和不良信息,还孩子一部“干净”的手机,这是个问题。今天,如果让手机毁了孩子,这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讽刺,不可容忍。(4月28日新华网)

事实上,以网吧为例,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玩游戏。血腥、暴力、色情等画面和情节很容易让自控力薄弱的青少年迷恋其中而不能自拔。有数据显示,近80%的青少年犯罪行为是通过网络受到诱惑,这些人常常沉湎于网络,或者受到网络黄色信息的侵蚀。

当下,与传统互联网一样,手机网络正成为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威胁更大、危险更多,如果不加大力度净化手机网络环境,那么这个“移动网吧”同样会危机四伏。

有一项对青少年手机上网浏览不良信息的调查,很能说明问题。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被调查的2384名青少年中,不仅有59%的青少年偶尔或经常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而且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此外,由于手机网络的开放性,以及网络空间丰富的信息资讯、娱乐产品和社交功能,导致青少年手机网络成瘾问题非常普遍,不少青少年患上了“手机上网综合征”,每隔几分钟就会摸摸手机,有90.9%的被调查青少年正在或曾经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

众所周知,法律对黄色网站的禁止可以引导孩子的是非观,但是如果身边所有人都可以浏览合法网站的“色情”信息,就有可能导致孩子对色情的认可和参与。

北京有个民间公益组织“妈妈评审团”,为了给孩子们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她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对互联网上暴力、色情、恐怖等低俗信息的内容进行举报、评审、形成处置建议反映给相关管理部门,并监督评审结果的执行。无疑,我们应当为此点赞。

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净化手机网络环境,必须健全手机网络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制层面规范手机网络游戏、SP增值服务、广告信息、应用软件、第三方支付等业务运营。一旦违法违规,因为侵害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我们就该形成共识,务必从严从重予以严惩,要么使其倾家荡产,要么使其锒铛入狱。唯如此,“干净”的手机才会让母亲们不再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