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光明日报》清明节专版:万里长空 且为忠魂舞

【来源:来源:光明网 | 发布日期:2014-04-04 】

清明节专版:万里长空 且为忠魂舞清明节专版:万里长空 且为忠魂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先烈精神一脉相承

临近清明,各地纷纷举行祭奠先烈活动。市民、学生、领导干部以及烈士的亲人们,手持菊花,带着敬意,前往陵园。许多网民也登陆网站,点击鼠标,向烈士“鞠躬”“献花”,表达哀思与敬意。清明时节祭奠先烈,正逐渐成为一种国民心理和集体意识。

我们无法忘记先烈。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没有什么比青春更值得珍惜。今天,我们生活在独立自主、和谐稳定、强大有力的新中国,我们享受着物资丰富、生活便利、家庭温馨、精神愉悦的现代生活。我们当思,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上从未被享有过。是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用青春和汗水,给当下奠定的基石。“饮水思源”“慎终追远”当是清明真谛。

我们需要缅怀先烈。先烈不是远去的符号,他们是活生生的,立体的,一群人。他们有鲜活的故事,有丰富的感情。他们和我们当下的所有人一样,有激情、有追求、有梦想,有对这个世界的充分热爱。然而,他们更有这个时代看来非常了不起的东西——追求公平正义,为了心中信念,敢于战斗、敢于奉献,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先烈是一座值得深挖也需要深挖的“大我”富矿,一份和平年代里人们亟须补充的精神给养。

在新的时代下,我们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先烈精神,就是要努力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先烈精神一脉相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先烈们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先烈们的言行守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先烈们共通的秉性和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先烈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既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也关注和谐和法治的制度建设;我们欣赏先烈们的自我牺牲及大公无私,也注重平等、公正、友善的人文关怀。

先烈是民族的脊梁,先烈精神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和中流砥柱。我们每位公民,应在日常生活每一天,每一言,每一行上,自觉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先烈精神永不朽。(罗涵)

清明节专版:万里长空 且为忠魂舞

雨花台烈士群雕 郭红松绘

太行太岳烈士陵园:愿将热血卫吾华

清明将至,在长治市区梅辉坡的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内,自发前来扫墓的人络绎不绝。

这里长眠着抗日战争时期浴血奋战不幸牺牲的英灵。在中华危亡的时刻,他们带领太行儿女,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以武乡县为例,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曾长驻于此。当时仅有14万人口的小县,9万余人参加各类抗日团体,2万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英雄功劳换来民族幸福,烈士血汗奠定国家安全”,陵园正门两侧,八路军老战士戎子和撰写了这样的楹联。

园内,青松郁郁。

太行太岳烈士陵园纪念碑耸立园中心,洁白肃穆。碑前,专程带儿子前来扫墓的烈士后代王建忠告诉记者:“我每年都和家人一起来祭奠先烈。一是缅怀,二是为了让儿子永远记住、并弘扬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太行精神。”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将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朱德赋诗悼念长眠在此的左权。

几十年来,太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上党儿女。如今,太行精神已成为长治市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太行精神,做山西转型跨越的带头人。作为山西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第二的长治,在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又一次当起了排头兵。

(光明日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毋须沉重 昂首向前

金雀山下,沂水河边,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六万多先烈英魂长眠于此。

进入牌坊式的大门,记者心怀敬意。前来祭扫的人已众多,除临沂当地的市民和学生外,不少外地朋友亦来此,祭奠、缅怀先烈。

革命烈士纪念塔庄严肃穆,塔下,来自山西的陈尚元老人正在给自己的孙子讲述革命先烈故事。“女英雄陈若克,带着未满月的孩子在监狱里,面对日军的严刑逼供,宁死不屈。”孩子若有所思,似乎明白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希望他能因此懂得感恩。”老人说。

革命烈士纪念堂,两层飞檐,斗拱交错,已被肃穆的人群挤满。人们将鲜花敬放在墓前,以此寄托哀思。在这哀思中,“常恩多”“陈若克”“辛锐”“王麓水”等一个个名字,都仿佛有了生命,向人们讲述着或动人或悲怆的故事。

在革命烈士纪念塔的东南方向,松柏掩映中,开国大将粟裕的部分骨灰播撒在此。当年,在沂蒙山区乃至华东解放区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粟裕生前曾立下遗嘱,‘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他的骨灰最后被撒在全国各地,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一位中学生对粟裕将军的事迹非常熟悉,自愿为他的同学们当起了解说员。

在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泛黄的命令书、作战的地图、缴获的敌军手枪、将军破损的皮带、战士的家书、驻前线民工的手推车……太多的实物向人们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也向人们呈现着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面对先烈,我们深情地释放着心中的思念与崇敬,但是此刻,我们也毋须感到沉重,只需要昂首向前,用最好的精神面貌求国家之发展,或许,这才是对先烈最好的祭奠。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周振兴)

黄花岗:精神不死 浩气长存

暴雨席卷南方多日,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格外洁净。正门牌坊门额上花岗石镌刻的“浩气长存”,愈发静默、有力。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所题。

这里埋葬着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失败后,同盟会成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收敛安葬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

黄花即菊花,喻“节烈”。

2014年3月29日,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03周年纪念日。

天下着雨,前来祭奠的人们表情凝重。他们放下伞,向烈士鞠躬。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杜重年说,如果举着伞祭奠,不能很好地向烈士致敬。中国同盟会广州遗属联谊会会长杨海是烈士之后,他的爷爷杨鹤龄,曾支持过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杨海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每年的祭奠活动,继承先烈们的精神和情操。

百年前,24岁的林觉民写下《与妻绝笔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一位姓张的大爷特地从外地赶来缅怀烈士。他对着墓碑深情凝视了许久,临走前特意对记者说:“我觉得每一个国人,清明期间都应该祭奠先烈。”

墓碑前,已摆满了鲜花。

记者来到石拱桥和默池处时,一位母亲正告诉女儿,这里主墓道,是瞻仰拜祭先烈必经之道,当游客走上拱桥,由于斜坡的作用,便会不由自主地把头低下,就像低头默念,致敬先烈。

南墓道的碑林,镌刻着“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重千钧。

(光明日报通讯员 卢希 光明日报记者 吴春燕)

雨花台:再一次,深情地缅怀

四月的古城南京,已是翠柏凝春、草长莺飞。

时值清明,往雨花台去的脚步多了起来。人们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再一次献上鲜花,再一次深情地缅怀先烈。

白发婆娑的老人来了。手捧一抔黄土、轻拭墓碑上的灰尘、深鞠一躬。一旁的大树犹如身披甲胄、手持长矛的卫士,守护着烈士英灵。这里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爱国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朦胧中,烈士果敢与伟岸的身影恍若在眼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老人喃喃。

气宇轩昂的中年来了。革命领袖恽代英雕像前,他们默默献上鲜花,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恽代英狱中的豪情壮志犹在耳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高唱《国际歌》、昂首挺胸,坦然自若,不屈不挠的英雄本色在时光流转里,凝聚成了永恒坐标。

风华正茂的青年来了。他们在碑前握紧拳头,面向党旗,再一次重温入党誓词。牺牲在雨花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有十万多人,而留下姓名的仅2401位,他们牺牲时大多年轻,平均年龄不足30岁,最小的才16岁,史砚芬25岁,郭刚林27岁,何葆珍32岁……还有那些不知姓名的青年革命者,他们以异乎寻常的坚韧和无畏,将宝贵的青春融注到救国图强的时代使命中。

朝气蓬勃的少年来了。他们的眼神无比纯净,紧紧凝望英雄的雕像,静静聆听老师讲述的英雄故事。16岁的袁咨桐是牺牲在雨花台最年轻的烈士,国民政府曾愿给他一条生路,然而袁咨桐因拒绝在悔过书上签字,拒绝脱离与共产党的关系而被残忍迫害。“我们各有着不同的处境,有人在忍辱顺受,有人在观望徘徊,有人在勇往直前,一个人到了连死都不怕的地步,还有什么可以顾虑的?”狱中的袁咨桐用生命呐喊。

斯人已逝,正气长存,殷殷在怀,永难忘却。英烈们不朽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代代中华儿女的心中……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清明的精神与气质

“满街杨柳绿如烟,画出清明三月天。”从古至今,农历三月,人们纷纷出郭郊游、踏青宴乐、扫墓祭祀,由此形成了我国最大的踏青与祭扫节。

[万物生长,清洁明净]

清明最初与农事活动有关,是农耕文化的产物。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除隟(同隙)穴。”这里说的“清明节”,还是一个农业节气,而不是民俗节日。这个农业节气传统是安设、修缮蚕房和蚕架,为养蚕做准备。这项活动一直可以追溯到夏代,甚至更早。先秦时,三月养蚕还有一个庄穆、神秘的祭蚕仪式。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春和景明,人与自然都在此时告别冬天的沉寂,迎来春天的气息。人们开始踏青游玩,享受春天。踏青之俗源于周代的修禊。古时有春禊、秋禊的说法,是一种出游临水、洗濯祓除的活动。汉魏以后,游乐的色彩日增,并逐渐占了主导地位。到唐时,游乐活动大为丰富,有了流杯、泛酒、乞子、插柳、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歌会等项目。

[敬老尊贤,慎终追远]

清明成为纪念与祭祀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春秋时期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2600年前,介子推割肉救主,以死“进谏”。从此,寒食节以忠孝为核心的节日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祭祀活动,使寒食文化顽强地延续下来。清明也逐渐发展成举国上下十分重视的民俗性综合节日,成为“天下第一祭日”。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清明时节,我们既追寻古人、寄托哀思,也赞颂生命、追求生活;既传达慎终追远的感伤,也融合欢乐赏春的气氛象。作为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清明节寄托着亿万中华儿女的传统家国观念,也寄托着我们对自身、家族和国家美好未来的殷殷期待,表现着春的张力,寻找着生的希望。

(光明日报记者 方曲韵整理)

忆 菊(节选)

长瓣抱心,密瓣平顶的菊花;

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

如同美人底拳着的手爪,

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粟。

檐前,阶下,篱畔,圃心底菊花:

霭霭的淡烟笼着的菊花,

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

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啊!诗人底花呀!

我想起你,

我的心也开成顷刻之花,

灿烂的如同你的一样;

我想起你同我的家乡,

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

我的希望之花又开得同你一样。

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

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

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

秋风啊!习习的秋风啊!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闻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