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丝带”在多彩贵州高高飘扬
——贵州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综述
近年来,贵州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以“绿丝带”为品牌,以“和谐贵州三关爱”(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为重点,大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贵州“精神高地”,奋力实现同步小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抓品牌,“绿丝带”日益深入人心
2008年初,在抗击雪凝灾害过程中,贵阳市组织开展了“绿丝带”顺风车、“绿丝带”救援队、“绿丝带”互助小组等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了中央和省内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报道,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5.12”汶川地震后,288名伤病员转移到贵州治疗,省文明办组织上千名志愿者,开展“绿丝带”爱心守护活动,全程参与护理,感动了灾区人民。
2009年,省文明办在全省总结并推广“绿丝带”志愿服务品牌,并在认真总结遵义市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三关”工程经验的基础上,联合省直有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开展了的具有贵州特色的“和谐贵州三关爱”绿丝带志愿服务行动。经过四年多的打造,“绿丝带”已经成为贵州省志愿服务工作的响亮品牌。以“绿丝带”为标识的中国(贵州)援乌干达青年志愿者远赴非洲开展援外志愿服务,得到了张德江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并给予肯定鼓励。贵州青年志愿者应急救援总队,先后参加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救援工作,让灾区人民看到“绿丝带”的希望。
在贵州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了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徐本禹、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孙影等一批优秀支教志愿者,涌现出了“遵义义工协会”、贵阳“一缕阳光”等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增强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抓机制,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成立了贵州省“和谐贵州三关爱”绿丝带志愿服务行动领导小组,统领全省志愿服务工作,各市(州)、县(市、区、特区)也比照省里的做法,成立了相应的志愿服务领导协调机构,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文明办还设立了志愿服务工作科室。至2009年以来,省文明办每年年初都下发通知,对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安排部署,有力推动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目前,我省志愿者招募和培训机制、投入机制、资金募集机制、督促检查机制逐步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和“微笑小屋”等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全面推开。全省已成立各级各类志愿者协会133个、志愿服务基地1961个、志愿服务站(中心)5453个、“微笑小屋”352所,全省注册志愿者147万人,受益群众达650万人,基本实现了从青年志愿服务向社会志愿服务的转变。
抓宣传,着力弘扬志愿精神
近年来,我省通过举办启动仪式、制作刊播志愿服务公益广告、开展志愿服务网上展播活动,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形成了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贵阳市在300多块电子显示屏、1千多块固定广告牌、1万多辆交通运载工具、3千多台楼宇电视、400多块广场展板、1万多平方米建筑工地围挡上投放了“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等志愿服务公益广告,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得到了刘云山同志的肯定。
抓活动,着力推动“邻里守望”广泛深入开展
针对贵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外出务工农民多、留守儿童多,空巢老人、残疾人生活困难等实际情况,我省以“和谐贵州三关爱”为载体,通过代理家长、结对帮扶、亲情陪伴等多种形式,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用邻里守望编织爱心网。团结社会各界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汇集一切志愿力量,让人们感到社会的温暖。
在大力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中的基础作用,使志愿者成为组织动员和社会动员的重要力量,积极推进社会和谐建设。
注重三个环节,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一是在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上下功夫。我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微博、微信和户外广告、楼宇广告,营造了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的浓厚社会氛围。二是在引导自觉参与上下功夫。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我省通过广泛开展“知耻明礼·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引导人们在参与中接受和认同志愿服务。其中,以“贵人善行——颂最美精神·做最美贵州人”为载体的“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参与人数上千万,网络及声讯投票总数达1200多万票,在十大行业系统推选的688名候选人中,评选产生了100名“最美贵州人”,他们都是志愿服务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三是在进学校、进社区上下功夫。我省通过开展“祖国好、家乡美”主题活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月”,组织“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志愿者艺术团”,把志愿服务纳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以社区为重要依托,使志愿服务在社区管理功能、服务功能、保障功能、教育功能、安全稳定功能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和谐贵州贡献力量。
突出三个重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是以困难群体为重点,深入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以社区为依托,动员物管、低龄老人等力量,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志愿服务;以“西部计划”、“春晖家园”、“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等多种形式,对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料、亲情陪护,帮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大力开展各类助残志愿服务,努力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以文明礼仪为重点,广泛开展“知耻明礼·崇德向善”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仁、义、诚、敬、孝”,反对“懒、贪、奢、浮、愚”,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三是以环境保护为重点,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结合“多彩贵州文明行动”、“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等开展志愿服务,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幸福家园。
加强三个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成立贵州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建立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志愿者培训管理制度、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完善政策和法律保障,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和常态化,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民间组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志愿者合法权利。二是加强队伍建设。近年来,我省以积极组织贵州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志愿服务队、贵州高原环保志愿服务队、“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志愿服务队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有力推动了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三是加强阵地建设。积极整合学校、医院、场馆、社区等公共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文明单位作用,大力加强阵地建设,把“微笑小屋”与社区服务、旅游景点服务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袁光祥 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