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敬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古有“扇枕温衾”等24孝故事代代相传,今有“为父捐肾”、“背母上学”等当代中国24孝典范。中国文明网推出《当代中国二十四孝》特刊,品读当今孝心好儿女的感人故事。社会给予了孝子们正反馈,而他们回馈社会的更是满满的爱。继《“孝行”篇》《“孝言”篇》后,小编和您一起走近“他们的2014”,看看他们的学习、生活又有哪些新变化:
——孝心得好报,“出名”后他们依然坚守本色,对父母不离不弃
谢延信:兑现了承诺 白发满首依然朴实
如今,岳父、内弟和岳母先后离世,谢延信兑现了承诺,已年逾六旬,白发满首。名气越来越大,谢延信却依然坚守着自己朴实节俭的本色:许多单位和个人的捐款捐物都被老谢谢绝了,实在推不掉的,老谢又都捐给了福利机构为他成立的“谢延信基金”;由于身体不好,谢延信退休工资的最大支出是医药费,一日三餐青菜、馒头、面条,谢延信最大的愿望是有家人陪伴的平常日子,“我不是什么名人,我做的都是该做的,没什么特殊,就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

2014年1月23日,孟佩杰为养母刘芳英梳头。(资料图)
孟佩杰:“出名”后获助、读研 荣誉在身“本色不变”
2014年除夕前夕,记者前往山西省临汾市隰县,探访全国道德模范、“临汾最美女孩”孟佩杰。虽是隆冬时节,刚洗完衣服的孟佩杰却已满头大汗。多项荣誉在身的孟佩杰始终“本色不变”:齐耳短发、毛衫仔裤,谦虚朴实,依然是邻家女孩的模样;照顾母亲事无巨细,依然是养母刘芳英的孝顺女儿。“出名”之后,孟佩杰母女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帮助,生活状况改善了许多:刘芳英经过康复治疗,虽仍不能下地行走,但是身板硬朗了许多;刘芳英思乡心切,搬回隰县老家,孟佩杰则仍在临汾山西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平时请人照顾母亲,如今放寒假回家,就辞退保姆自己照顾母亲。
张蕾:毕业留校 继续把父亲带在身边
如今,张蕾已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弟弟也考上了公务员。没有变的是,张蕾依然把父亲带在身边,精心地照料着。张蕾说:“作为一个女儿,不离不弃,是我对爸爸一辈子的责任。”
刘霆:顺利就业 母亲换肾成功
如今,经好心人联系,上海中山医院免费提供肾源,免费为刘霆母亲实施换肾手术。2006年春节,刘霆的妈妈成功地完成手术,获得了新生。她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利用特长,绣制一些美丽的作品,准备送给好心人;刘霆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绘画,希望以这样的形式表达对全社会的感恩之情。大学毕业后,刘霆曾在临安图书馆任阅览室管理员,后转入杭州一家企业工作。如今,已经历换肾手术的刘霆妈妈身体逐渐恢复,同时在杭州市文明办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她还申领到每月约千元的养老金。
吉克毛尔:依然保留那条红花背带 婆婆健康长寿
2月8日一大早,吉克毛尔就揣着几百元出了门。她想趁着正月里场镇上热闹,去给自己婆婆王席章买两件新衣服,再买点老人家喜欢喝的核桃粉。“妈,我很快回来,您多穿点别冻着。”出门前,吉克毛尔一边仔细地为王席章整理衣襟,一边轻声叮嘱她。“要不是我的孝顺媳妇,我怕是坟上的草都老高了。”一说起儿媳吉克毛尔,今年90岁的王席章就笑容满面。近年来,在吉克毛尔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王席章的身体状况逐渐有了好转。村民们都说,吉克毛尔的婆婆是她“背”活的。
谭之平:买了房买了车 把老人接到了新房
这3年是谭之平最有成就感的时候。2011年她毕业留校工作,结婚;2012年,在孝感城区买房;去年,买了私家车,把爸爸和继母接到新房。“家里条件改善了,年初,我带爸爸到武汉旅游,爸爸买了一件大衣送给我,他说这是20年来第一次给我买新衣服,我当时好感动,眼泪都落下来了。”谭之平说。现在的谭之平还有新的梦想,她希望将来开家诊所,帮助像妈妈那样的病人恢复健康,幸福生活。
八旬孝媳张公兰:婆婆去世时108岁 家里老少十几口都孝顺
张公兰的儿子们说,几十年间,奶奶的一切生活料理,她都要亲力亲为。“两年前,俺娘去世时108岁。”八旬孝媳张公兰有些伤感地说,没事的时候就拿出婆婆的照片看看,如今家里老老少少十几口人对她也是百般孝顺,这让她“感到很幸福”。

资料图
——回馈感恩社会,他们走上宣讲台、建公益团队、设孝心基金、传播正能量
谢延信:“谢延信报告团”成立多年激励世人 获投资打造“敬老社区”
从“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到“全国道德模范”,再到“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的名字和事迹不仅广为人知,也感染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尽管去年开始身体状况已不允许谢延信外出宣讲,但成立多年的“谢延信报告团”则一直坚持在省内外各单位和高校的宣讲台上;在谢延信敬老爱老的感染下,焦煤鑫珠春公司投资100万元将谢延信居住的梅苑社区打造成了“全国敬老文明号”。
李建珍:成为南宁铁路局“道德讲堂”的宣讲主力被称职工“管家婆”
2013年,李建珍作为南宁铁路局“道德讲堂”的宣讲主力,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先后与青年员工座谈交流53场、与职工群众互动80场次。“那段时间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坐火车赶路,累得很,但再苦再累也值得。”
生活上的压力,并没有影响李建珍在工作上的兢兢业业。当车工时,她加工零配件上百万个,产品质量达到“零缺陷”;当保管工时,她坚持原则,按标准发料,从不浪费一颗螺丝钉、一滴油,被职工亲切地称为“我们的管家婆”。
刘霆:设立“孝心基金”
如今,刘霆在各界给他的爱心款中拿出了5万元,在浙江农林大学设立了“孝心基金”,以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曹于亚:开设“感恩堂”感恩社会对困难顾客给予优惠
曹于亚捐肾救父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一笔笔捐款汇到他们家中,很多热心人连名字都不肯留下。曹州德身体慢慢恢复后,懂医术的他就在丰禾镇开了一家理疗中心——“感恩堂”,主治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对于有低保证、五保证等证件的理疗者,曹州德都会优惠很多,甚至免费,妻子彭素碧也回来帮着打理,生意很不错。曹于亚说:“我们一家人能有今天,都是社会大家庭给予的,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本网“当代中国二十四孝”特刊
洪战辉:资助贫困学生 建立助学基金 作励志报告
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更是将爱洒向了社会,资助贫困学生,建立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作励志报告。他说:“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于他的书籍出版很多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250多万册。
张晓:建立“平凉阳光义工”团队延续爱心
2012年底,张晓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建立了“平凉阳光义工”组织,主要为贫困儿童助学、帮助孤寡老人。一年多来,他们通过网络等平台,招募了270多位志愿者,其中有政府公务员,有银行职员,也有个体户。目前,他们已对平凉市的一个区和三个县的贫困儿童进行救助,2013年,在地震后的甘肃岷县也有他们的身影。“我有多大能力,就干多少事情。”张晓说,“我现在的日子或许过得不如别人,但至少能过得去。我受过别人很多帮助,想让这份爱心延续下去。”
杨怀保:创办“中国孝基金” 推动“孝行”公益事业
研究生阶段,杨怀保发起创办了以“敬老助老、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并以此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为主旨的“中国孝基金”,帮助了众多寒门学子、贫困老人、灾区人民等困难群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如今的他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社会公益事业,在全国开展的“空巢关爱工程”、“孝行奖励计划”、“中华孝心榜”等公益活动中,人们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