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创共享 同沐文明春风——2013年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不断涌现,“和谐贵州三关爱”绿丝带志愿服务行动传递真情,“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红红火火,多彩贵州文明行动深入人心,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普惠农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如火如荼……一年来,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人民,凝聚社会正能量,倡导时代新风尚,使文明道德之花在黔中大地盛放。
一、黔中大地闪耀道德光芒
“奖杯很重,我感觉肩上的责任和担子更重了,今后我将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更好地为村民们服务。”最美乡村医生钟晶这样说。9月19日,《关于表彰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决定》公布,钟晶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张槐乾等9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文明,见之于一举一动。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示范引领下,一项项主题鲜明、亮点纷呈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如大海潮涨,一浪高过一浪,既连续开展又不断创新,把抽象的道德建设融入群众具体生活之中,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
全年共评选“贵州好人”240名,入选“中国好人榜”55名,其中,7月入选“中国好人榜”19人,名列全国第一。为推动形成好人有好报的社会价值导向,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拿出30万元用于关爱帮扶困难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道德模范解决子女入学、技术培训、就业、创业等困难和问题。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直接帮扶资金累计已达150万元。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00多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中央和省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4250万元,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148个。“千校万师”工程培训4500多名德育教师,有效地提高了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水平。
围绕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生态文明等主题,全年刊播“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1261版,广播15.2万次,电视播放24.6万次,工地建筑围档12万平方米,影响力不断提升。
“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内容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13年,我省共成立志愿服务站(服务中心)5453个,注册志愿者达147万人。越来越多的人在参加志愿服务中感受到快乐,也从中塑造了新的自我。
紧紧围绕社会热点,贵州文明网充分运用博客、微博等新媒体扎实开展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在全年四个季度考核测评中,贵州文明网均在全国文明网联盟名列前十。
正如列宁所说,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在黔中大地开展的一项项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遵德守礼、崇德向善的生活,形成了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二、多彩贵州文明行动改变城乡面貌
家住云岩区公园路的张世举,从上海回到贵阳,来到飞山街令他感到有些意外,道路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小区环境优美,“1年多没回家了,变化很大,听家里人说这都是开展多彩贵州文明行动带来的成效。”张世举说,这是贵阳市云岩区开展“多彩贵州文明行动”的侧影。
为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多彩贵州文明行动,省文明办在“金黔在线”开展了多彩贵州文明行动——不满意问题征集“活动,建立了较为畅通的工作沟通机制,架起了一座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连心桥“。全年共收到投诉1819起,通过各地各部门跟踪督办,解决问题1800个,总回复率达98.96%。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归根到底是为百姓谋福祉,让社会更和谐。我们可以看到,多彩贵州文明行动创造了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让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提高了幸福指数。全省新建、改建公共厕所629座、农贸市场31个,新建一批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居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根据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12个重点问题的群众满意度调查,全省城乡环境综合平均分为94.25分,群众满意度为85.18分。
三、“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进入新阶段
在黔北,“坡屋面、小青瓦、穿斗肪、雕花窗、转角楼、青砖白墙”等独具地域特色与传统民间文化特征的民居,淡妆素描,玲珑实用,格调清新,傍屋流淌的清溪碧水,环院栽植的桃红李白,四通八达的水泥便道,以及在村落的“农民文化家园”,一幅幅怡然自乐的图画,成为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缩影。
2013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5年内将投入1500亿元,力争三五年内使我省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示范项目建设效果真不错,对推动城镇一体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是经验、是典范,可以在全省乃至全国广泛推广”。在对余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西部山区新农村建设国家级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考核结束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杨泽世主任这样说,最后专家考评组一致同意以96分通过考核评估。
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文明新风型、富裕小康型、绿色庭院型、生态家园型、城郊服务型、产业经济型……各具特色的示范创建,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辐射带动效应也越来越强。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孔学堂,创新地继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全国儒家殿堂的典范。”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游览过孔学堂后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自2013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随着多位儒学大师应邀前来论道,贵阳孔学堂已在全国刮起了一阵清新之风。
近年来,省文明办发挥协调指导作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去年11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会议在上海浦东召开,通过公开竞争、现场答辩、资格公示等一系列严谨程序遴选,贵阳市正式获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标志着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入西部地区领先行列。
2013年,贵州新建农民文化家园200个,完成49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2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新建道德讲堂2000余个。至此,贵州已经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省、市有公共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有农民文化家园和农家书屋。
文明花开黔中大地。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享受到了文明和谐带来的幸福感,也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共建共创共享逐渐成为常态,一种更加富足、和美、文明的生活正逐步在这片热土上成为现实。(沈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