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来,工行贵州省分行组织调研小分队,奔赴全省各市州县,就各地小城镇建设、旅游业发展等情况进行深度调研。
调研的背景,是省委、省政府正在实施的“5个100工程”。工行贵州省分行班子深知,“5个100工程”作为贵州经济社会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支撑点和发展增长点,对贵州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经济金融价值和深远社会影响。只要将工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小城镇、城市综合体、旅游景区分期分批建设到位,贵州就将是一个人民富足安康、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贵州。但是,蓝图的实现需要一大批有志贵州建设的人扎扎实实地干。
通过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工行贵州省分行除支持贵州传统的烟、酒等轻工产业,还大力支持我省能源、原材料、交通等优势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和自身经济效益长足发展。
进入“十二五”,该行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加一推”的总体要求,继续加大对省内经济支持,积极寻找对贵州社会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经济增长点,抓大不放小,仅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上就累计投放信贷支持650亿元以上,小企业贷款年均增速在60%以上。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全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和沟壑纵横喀斯特地貌为特征的省份,这句通俗的话仍不过时,也是产业大发展的基础。工行贵州省分行紧紧抓住交通建设这一重要抓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带动效益多面结合,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县县通高速”规划以后,把重点放在修致富路,抓好省内主通道建设,抓好经济增长点的支撑通道建设。2013年,该行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170亿元,支持贵广高速铁路、贵阳龙洞堡机场以及惠兴、思遵、仁赤高速公路等交通项目建设。
省委、省政府实施“5个100工程”,又为工行贵州省分行找到了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结合工总行的经营方略和区域经济特点,该行循着“5个100工程”这张贵州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地图,以烟、酒、茶、特色食品、民族医药“五张名片”和工业、农业、文化等发展目标,通过大量深入实际的调研,将调研结果变成实际可操作的项目,把资金落实到具体的行业和企业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仅2013年,在“5个100工程”和贵安新区建设上,该行审批贷款金额达153亿元;打造“五张名片”,其中累计投放小微企业贷款112亿元,增幅达48.5%,高于各项贷款增幅31.7个百分点,有力支持了一批市场前景好、社会效益好的发展项目。
同时,作为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社会责感和使命感,该行依托“5个100工程”,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守住“发展的底线和生态的底线”的要求,力求更长远地捕捉能为贵州带来根本性变革的产业信息,谋划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契合的自身发展战略。
旅游产业有相对独立的行业特征,产业关联性、带动性强。贵州生态环境和民族风情在全国来说,由于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得以较完整的保存,在国内甚至国际上也有着较为独立的地域特征、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和一定产业发展潜力。前些年,面对旅游经营主体弱小,景区分散,交通不便等问题,银行资金毕竟来自国家和社会公众,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有较大的金融支持风险,只能选择黄果树、荔波等相对成熟的景区进行支持。
“5个100工程”建设启动后,工行省分行在反复调研基础上认为,当前,贵州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历届省委、省政府班子在保住青山绿水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100个旅游景区项目进入建设加速期,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持续发力,特别是60余县市已通高速的大交通,实际上已将中心城区、特色城镇、自然山水、民族风情、农业观光等产业资源有机串联在一起,旅游业的全新发展态势已呼之欲出,如辅以科学规划和有力支持,完全可能成为贵州在烟、酒、能源之外的又一支柱性产业。基于日渐成熟的客观条件,工行贵州省分行借助前期在省内交通主干线和景区交通的投入,2013年以来,创新融资手段,通过不同的资金渠道,相继对我省5A、4A级优质景区和其他省内景区提供近40亿金融支持,积极进行相关后续项目储备,旅游业投入在同业中遥遥领先,对推动贵州旅游业发展起到良好示范效应。
从全省的数据看,2013年,全省旅游景区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20亿元,金融机构为旅游建设发放贷款82.09亿元,较上年增长87.53%。这说明,贵州旅游已成为众多投资商及投资机构的关注和向往之地,这当然也为包括工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提供了巨大商机。奋力前行及时捕捉商机,助力贵州打造旅游新产业,努力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这将是工行贵州省分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任务。
在我省加速实施“5个100工程”工程的发力期,许多产业形态不断萌芽壮大。蓬勃发展的经济需要蓬勃发展的金融支持,展望2014,工行省分行又站在新的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