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春节假期过后,多地“用工荒”问题凸显。“用工荒”和“就业难”两种现象在今年春节更为明显。为什么会产生“两难”共存现象?招工难,就业难,为何年年上演?为何一边是企业用工荒,另一边是大学生求职难?当“用工荒”遭遇“求职难”,我们如何拆招破解?
当“用工荒”遭遇“求职难”

招聘单位的工作人员拿着公司简介,在会场内寻找应聘人员。
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两头焦虑 “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并存
“长期招聘电工、焊工,包吃包住”“招聘业务员数名,待遇丰厚”……正在湖南省人才市场举办的新春系列大型招聘会现场,用工信息琳琅满目,但应聘者寥寥,大厅显得冷冷清清。相同的场面同时也出现在成都、合肥、珠三角各大中城市。
“用工荒”与“就业难”共存将加重“脑体倒挂”?
月薪1000元的文职,百名大学生争抢;月薪1500元的搬运工则未必有人愿意干。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起薪低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有媒体认为,新一轮的“脑体倒挂”现象已经出现。
单位发愁招工难 毕业生抱怨就业难
2013年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全部落实工作,2014年的几百万毕业生就已经提早涌入了就业市场。在2013年的毕业季,曾有人笑称“到了明年,你们就不是史上最难就业年了”,暗指2014年的毕业生日子会更难过。实际上,近十年来,每年到了毕业季,毕业生们都会发出类似的呼声,好像找工作这事从来就没容易过,仅仅是哪年形势更加严峻、哪年情况略微好转的区别而已。
透视用工荒:劳动年龄人口两连降 不少人返乡就业
春节过后出现“用工荒”,已成为近些年来司空见惯的现象,今年也不例外。据报道,广州、武汉、北京等全国多地在节后遭遇“招工难”。
节后部分中小企业遭用工荒 招聘会主动询问求职者
不了解用人单位?工作人员拿着资料走下展位宣传;专业不对口?“你改行来搞销售吧”……昨天,在北京农展馆举行的大型综合人才招聘会上,部分用人单位追着求职者要简历,让其到自己单位的展位面谈。
节后普遍的“招工难”及北京的薪资优势不明显,令多家中小企业开始“追逐”求职者。
上海出现节后用工荒 企业提供全套生活用品仍乏人问津
1358个求职者“挑”6821个职位 为何仍说“就业难”
解开文科就业难魔咒还须做到“术业有专攻”
从求职经历看"就业难" 跨学科专业只是听起来很美
返乡就业潮再现 东部地区年后恐遇“用工荒”
快递节后人员到岗不均匀引“招工潮” 用工荒亟待解决
“二战”考研人数增多 就业难致考研“回炉”
为何一边是求职者就业难,一边是企业遭遇用工荒

新生代农民工有更高诉求
“用工荒”的背后,是新生代农民工要求更好的工作环境、更有尊严的个体感受等诉求。他们不再只满足于做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一些年轻务工者宁可在城市从事薪水更低的服务类行业,也不想进工厂从事制造行业。因此,近年来“用工荒”呈现出显著的“去制造业”特征。国家统计局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毫无疑问,在吸纳社会人员就业方面,服务业有着更抢眼的表现。
需求不对等,农民工“求职难”遭遇企业“用工荒”
9日,成都最大的用工市场——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迎来了春节后首个小高峰,几千名过完年返城的农民工涌入市场,厨师、司机、电焊工……带着这些字眼的求职、招聘信息随处可见。记者走访发现,在农民工诉苦“求职难”的同时,企业却普遍反映“招不到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对等的现象凸显。
拼背景选择北漂加剧用工荒
一个背景无处不在的社会,是十分可怕的。相比大城市,小城市本来就不占优势,如果还任由拼背景挤占空间,怎么才能集纳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呢?当下用工荒十分突出,拼背景则会加剧用工荒。这值得所有城市思考,尤其值得中小城市思考。
中国劳动力现返乡就业迹象
在浙江、广东等用工大省,尽管企业不断提高工资,外来务工人员还是出现了返乡就业和“提前返乡迟迟归”的情况,这尤其集中在服务业和制造业。
大学生择业观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不愿到私营、民营企业去工作,导致需要人才的地方没有理睬。换句话说,时代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人们的择业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催生出“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
“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的事例在我国屡见不鲜,轻视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仍然在延续。比如,招聘广告的录用底线多要求毕业生的学历为专科、本科以上。“高考热”、“研考热”导致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冷遇,招生不足,生源质量下降。这与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有关方面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帮助大众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低不就”是大学生就业难主因
一方面是大学生难就业,但用工荒确实也是当前就业市场的实情,为何大学生有业不就,不去补用工荒的缺口呢?
据专业数据机构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里,有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这当中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
“用工荒”何以让企业“发慌”
“用工荒”与“就业难”
招工难,就业难 如何破解?
破解就业难 打好组合拳
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走出校门就失业,也成为许多本应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面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群体,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部同相关部委努力调整和完善就业政策,出台新的就业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从开发更多的岗位、到关注重点群体、再到全力实施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各地也纷纷通过举办重点行业网络招聘会、大中型企业与毕业生网上双选月等形式提供就业岗位,引导毕业生积极、理性就业。
专家:城市发展差异化有助于解决就业难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表示,目前最急迫最需要推动的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城市发展差异化有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难问题。
中国尝试订单式培养化解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
在“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背景下,中国一些地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流行,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得高校、企业和毕业生从中获益。
解决“用工荒”问题的四大举措
黑龙江民办高校改名背后:招生就业难的倒逼
多管齐下破解就业难难就业困局
大学生回炉学汽修 全力击破就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