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时政视点 > 正文

各界期盼十八届三中全会传递改革“好声音”

【来源: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日期:2013-10-13 】

各界期盼十八届三中全会传递改革“好声音”

——行政体制、金融改革等成关注焦点

人民网北京10月13日电 (记者李彤)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会期临近,全社会对三中全会的关注日渐升温。各界人士普遍认为,本届三中全会将勾勒未来10年中国改革蓝图,议题或将触及行政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城镇化发展、资源价格改革等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多是聚焦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问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对人民网记者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三中全会上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改革决策,是体现新一届领导施政纲领的会议。从历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与关键词中,能够看出党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方式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不断成熟。

过去30多年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建议”,自此中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时期,被视为改革开放的起点。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而当下,全球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复苏前景尚不明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下一步改革举措世人瞩目。

聚焦今年以来相关举措,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成为本届政府改革的发力点。记者梳理发现,今年3月以来,各部门相继推出20余项改革举措,涉及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扩大“营改增”试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消金融机构贷款七折利率下限、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两税、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完善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等内容。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新一届政府以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的机构改革开局,表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转型相结合的改革方向。今年以来,国务院已取消和下放20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三中全会可能将提出进一步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相关举措。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行政体制改革的目的是简政放权,其方向是进一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继续削减政府审批权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细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海自由贸易区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就是加快行政改革的突破,未来举措值得期待。”汪玉凯说。

市场对金融改革继续向深水区推进预期较强。今年7月份,央行提出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证监会等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增加到1500亿美元,相关举措被业界认为既有态度、又有行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表示,推进金融改革有利于完善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提高境内外资金配置效率。他说,未来相关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包括批准设立民营银行等。

财税体制改革被公认为是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工认为,财税体制改革实际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有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相关改革的方向应该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扩大房产税等财产税试点也应考虑。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和机会,也被认为是本届三中全会可能发出的“好声音”。今年6月,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指出,目前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市民化进程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郑新安认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破除地方土地财政等将是下一步相关改革重点。

资源价格改革被业界认为有可能被会议涉及。今年以来发改委频频发力,通过减少电煤价格干预、调整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非民用天然气价格等进行改革。业界人士认为,未来几年将会持续推进构建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价格改革,有关资源环境产权制度、资源要素市场体系等亟待建立和完善。

目前中国改革面临的问题涉及各个领域,有些情况根深蒂固。“改革既蕴藏巨大红利,也面临挑战,中国政府将用壮士断腕的决心继续推进改革”。李克强总理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这显示出中国政府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也进一步强化了人民群众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期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表示,改革是发展中国、富裕中国、强大中国的关键一招。过去30多年,靠改革,中国实现了全球最快的经济增长,今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依然离不开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在改革的航程中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对三中全会充满期待,一定能为建立科学完备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和生态体制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巨大历史贡献。”他说。

历届三中全会回顾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拨乱反正。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提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建议”,自此中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时期。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在许多问题上,特别是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上,冲破“左”的思想束缚。

十三届三中全会

1988年9月,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确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方向。

十五届三中全会

1998年10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不仅是今后十年改革与发展的“蓝图”,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展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

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年10月,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最大的突破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