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时政视点 > 正文

贵州镇宁:摘了穷帽子 过上好日子

【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日期:2019-12-27 】

冬日的早晨,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马厂镇茂良村却机声隆隆,进村路的改造工程正加紧推进。“我们要把之前4米的路拓宽到10米,必须在明年3月之前完工,不然樱桃成熟的时候车辆根本没法进。”茂良村村支书韦声祥说。

茂良村樱桃种植历史悠久,是镇宁县樱桃产业园的核心区,现有樱桃2000余亩。由于天然的地理和气候优势,这里的樱桃肉细多汁,甜酸适中,品貌皆优,且成熟期较早。2017-2018年连续两届镇宁樱桃采摘节在此举办,使得茂良名声大振,每到樱桃成熟时节,前来采摘、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去年樱桃节期间有近5万人涌入茂良,进村路直接堵成停车场,所以今年县里筹集了8000多万元的资金,不仅对道路和停车场进行扩宽,还要对道路两旁进行绿化和美化,并增设旅游步道,以此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韦声祥笑着告诉记者。

茂良村的改变,只是镇宁打造“一县一业”,推进农旅结合的一个缩影。作为贵州5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镇宁县15个乡(镇、街道)204个行政村,贫困村114个,深度贫困村6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1398户92833人。近年来,该县通过产业调整、促进就业、易地搬迁等系列措施,让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1.76%降到0,2019年4月,镇宁实现整县摘帽,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五朵金花”绽放 荒山结出“致富果”

“虽然我们脱贫了,但未来的路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的奋斗之路不能停歇。”镇宁县扶贫办韦晓祥说。镇宁县属滇桂黔石漠化特困连片地区,石漠化面积达三分之二,到处是荒山石地,传统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不过,由于当地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跨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及南温带等多个气候带,立体型的气候适宜多种季节性水果生长,种出来的水果品味俱佳,长久以来,当地家家户户都有种果树的习惯。

“就如镇宁的樱桃和蜂糖李,由于其生长环境、品种和独特口感的不可复制,备受消费者追捧,即便每斤30-100元的售价,每年都是供不应求。”韦晓祥说。2017年,镇宁樱桃、镇宁蜂糖李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镇宁蜂糖李还荣获了第四届全国优质李鉴评会“全国优质李金奖”称号,一大批果农因为水果种植脱贫致富。

问题也随着而来。由于樱桃的采摘期短、受天气影响大,果农增收不稳定。而随着镇宁蜂糖李名声大振,市场乱象增多,原产地产品保护面临挑战。如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原产地产品品牌价值和附加值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

“我们除了对樱桃和蜂糖李产业进行提档升级,还将火龙果、百香果然、芒果等作为‘一县一业’的主导行业,形成‘五朵金花’并蒂开的产业格局。”韦晓祥说。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气候差异,镇宁将该县区域分为北中南三个片区。在南片区重点发展蜂糖李、火龙果、芒果、百香果,中北片区重点发展樱桃产业,同时根据各乡(镇、街道)区域条件,大力发展四月李、桃子等水果种植。

提升产品含量、打造公共品牌,完善基础设施,畅通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镇宁县大力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最美乡村,打造精品民宿,并以各类赏花节、采摘节、徒步活动等为载体,发展集娱乐、休闲、度假、健身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经济,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到原产地赏花、摘果,畅游一年四季。

“如今的镇宁,处处可见多彩果园。很多果农的水果通常在成熟前两三个月就被预定出去,每到水果成熟时节,大家都忙着采摘、打包、装箱,通过海运、空运、陆运把最新鲜的水果发到各省市的客商手中。”镇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章和说。

截至目前,镇宁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39.53万亩,其中蜂糖李15.66万亩,樱桃6万亩,火龙果2.33万亩,百香果1万亩,芒果1.2万亩,产值突破40亿元,带动了12560户3860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石漠荒山上,那一枚枚小小的水果,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果”“致富果”。

传承指尖技艺 巧手绣出新生活

楼上生活,楼下工作。在镇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景宁小区,47岁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潘文琴没有想到,过去自己在家的生活技能,如今成为了一条“致富门路”。“以前学刺绣是为了自己做衣服穿,没想到搬到城里还能换成钱,看着自己的绣品能够很快变现,干起活来也更起劲。”潘文琴说。

潘文琴来自镇宁县简嘎乡,这是镇宁县最南端的一个极贫乡镇。从16岁开始,潘文琴就跟着母亲学刺绣。在她手里,指尖的针线如同画笔一般,花草鱼鸟及各种民族图腾栩栩如生。但是在过去,这些技艺并没有“变现”,全家的收入主要依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一年的经济收入不足5000元,仅够家庭的基本生活开支。2018年6月,潘文琴搬到景宁小区谐美社区,凭借一手好绣艺,每个月至少有3000元以上收入。

潘文琴只是镇宁县众多绣娘中的一员。作为全国唯一的三个布依族土语区俱全县,镇宁全县30万总人口,少数民族占到60%以上,很多布依族妇女从小就学习刺绣、蜡染等技能,这也成了她们信手拈来的本事。

“妇女能就业,家庭就能增收。用产业稳定住一个妇女,也就稳住了一个家庭。”镇宁县妇联主席潘美芳说,镇宁全县有5000余名绣娘,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点绣娘2000余人,用好这笔技术宝藏,将成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一股巨大动力。

为了打造少数民族妇女致富路上的“锦绣产业”,2018年,镇宁县妇联以促进妇女增收为目标,深化做实“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县建设,提出以打造一条民族文化产业街区、一个民族文化展示展销体验综合馆、一乡(一村)一特色的锦绣计划示范点,最终形成一品牌的“锦绣计划”。

在景宁小区记者看到,以“雕、织、绣、染、画、品”为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一条街的生产线正忙碌着,织布、染布、雕刻……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刺绣、蜡染、银饰等曾经“养在深闺”的传统民族手工艺正慢慢回温。

“以前从老家搬出来,觉得自己没知识没文化,总怕被人看不起。现在觉得我们不仅有好手艺,还有这么好的政策支持,不愁技艺传不下去,不愁富不起来。”潘文琴笑着说到。

截至目前,镇宁已建成民族手工企业40余家、锦绣计划示范基地4个、民族文化产业街区及综合馆各1个,直接和间接带动妇女就业3000余人,其中500余名为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很多搬迁家庭妇女“楼上带孩子、楼下挣票子、居家过日子”的愿景。

护住绿水青山 实现可持续发展

“镇宁山多地少,可用耕地面积有限,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岩溶地貌分布占全县总面积60%以上,石漠化程度高,选择适合喀斯特地区山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厚植绿色发展动能,筑牢生态屏障,是镇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路径。”镇宁县委副书记、县长潘登岭说。行走镇宁,不仅可以品尝到香甜美味的水果,感受多彩的布依族文化,蔬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也发展得风生水起,“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等秀美名片越擦越亮。

“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越往后就意味着责任越大,监督越严。”得益于樱桃产业发展,村里不仅路通了,水通了,产业链条也打通了。2018年,茂良村以人均年收入7000元的标准退出贫困村行列。不过,韦声祥心里那根“弦”却绷得更紧了。因为产业规划还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要不断巩固,人居环境要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山水茂良”还在申报3A级景区,这每一件事,都把他忙得够呛。

“以前发补助让大家多种点果树没人愿意种,现在只要镇里把产业规划拿出来,大伙都愿意配合。”韦声祥说。摘掉贫困的帽子,过上幸福的日子。随着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大家不仅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靠着蜂糖李和芒果“两朵金花”富起来的六马镇,在发展中也曾遇到阻碍和瓶颈。每每此时,干部都会主动走在前面,全力解决问题,和农户一起共度难关。“心中越敬畏,决策就会越谨慎,干群关系也就会越融合,家和万事兴,自然什么都会好。”镇宁县六马镇党委书记、镇长陆贤德告诉记者。

“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责任。”潘登岭表示,当贵州脱贫攻坚战进入了决战决胜关键阶段,镇宁县将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以中央1号文件及乡村振兴计划紧密结合,积极创兴优业岗位,立足镇宁在黄果树大瀑布5A景区的区位优势,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以“精品水果+一县一业”引领,深度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确保“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与全国人民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同奔小康。(孙远桃 实习生 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