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时政视点 > 正文

打开山门迎新春 多彩贵州显魅力

【来源: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日期:2016-02-14 】

春节期间,水城县蟠龙乡法那村的村民们显得十分忙碌,自发组织的“文艺小分队”又将在自办的春节活动比赛中大显身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法那村,用一种新颖的方式庆祝一年的收成。

2015年7月,海龙囤土司遗址惊艳世界,在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贵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我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建设,全省有582.81万户群众受惠;2012年我省投入资金3.76亿元,提前3年实现“十二五”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工程;截至2014年,文化产业创下705.69亿元收入,与2011年相比翻了三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达57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达301人;各文艺类别获国家级文艺奖项近300余次……

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实干成果,是人民能切身感受到的精神福利。

目前,我省“农民文化家园”项目启动以来已建设完成的总数2301个,10年科学整合,让远程教育、农村电影“2131”、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乡村旅游发展、农业科技普及等数十个项目,在全省各地开花结果;

春节期间,贵阳孔学堂也有不少文艺活动。而一直以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都是贵阳孔学堂的“重头戏”:开办少儿国学教育班,举行传统文化讲座,斥重金对阳明学等传统国学研究项目公开进行课题招标,上北京图书订货会展示国学成果……

“阳明文化”成了当下贵州文化的一个关键词,系列讲座全民参与,专家学者组团共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黔浙文化交流以此作为起点,成立阳明学研究中心……

1月底,《第一伞兵队》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奢香夫人》《二十四道拐》《第一伞兵队》屡破央视同时段收视纪录,精彩剧情受全国观众点赞;丑丑、周浩、毕赣,这些导演的名字从贵州走向世界,多次在全国乃至世界电影节上拿到大奖;《云下的日子》《幸存日》《近距离击杀》等“贵州制造”让人瞩目;《多彩贵州风》演出超过3100场,奔赴20多个国家演出,令世人啧啧称赞;省博物馆新馆开幕、向光个人艺术馆开幕、左藏三库保利艺术中心展出频频、219文化创意广场展览丰富,贵州艺术展呈现蓬勃气象!

城市文化繁花似锦,乡村文化也花开并蒂。我省“锦绣计划”培养绣娘逾万人,传统手工业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一大亮点;侗族大歌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师们唱出国门,唱响世界;同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亚鲁王》史诗得以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释放耀眼光芒。

“多彩贵州”品牌集群发力,拉动投资100亿元以上;“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投入使用,聚集大批机构和企业入驻;首届“多彩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成功举行,3日实现现场销售金额100万余元,现场签约金额11.8亿元。

收官“十二五”,展望“十三五”,我省正在持续开展“送文化”、“种文化”、“养文化”等文化惠民活动,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以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为目标展开新一轮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让贵州人获得更多幸福感。

记 者 手 记

文化建设共享多彩之魅

文化自信,正在深入每个贵州人心里;从深入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到走向世界的文艺创作对外交流;从系统展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到能量巨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快速推进,贵州的人文气息越发浓烈如酒,贵州的文化魅力越发多彩璀璨。

收获成果,必有付出,自上而下的统筹,到自下而上的进步,形成贵州精神高地构建的生态循环。

民族文化显多彩。精美的民族手工业,精彩的民族歌舞艺术,都是贵州最具鲜明特色的标识,民族特色是贵州向世界展示的名片,也是外界对贵州的第一印象。

文艺成果溢多彩。从各大电视台向网络延伸,从国内院线向国际电影节延伸,从民族文学作品向当代艺术创作延伸,贵州文艺作品五彩斑斓,大批艺术家创作激情高涨,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良好的创作氛围正在形成。

传统文化承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贵州文化的关键词。挖掘传承人,培养继承者,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底蕴丰厚了,人民自信了。

文化建设享多彩。全民素质的提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村村通”、“户户通”满足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农家书屋提高农民文化修养,乡村旅游建设带领农民奔小康,从物质到精神,贵州人民都有了满足感。

多方面的共同进步,方能带你体验贵州的多彩之魅。(彭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