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近年来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积极推进环境污染治理,通过严格环保执法和考核奖惩,保护这个天然大氧吧,留住清新空气。
贵州省环保厅副厅长苗智会介绍,2015年,贵州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6%。其中,省会城市贵阳空气优良率达90%以上,全年未出现重度污染天气。
月月有考核,末位将问责
作为“治气”的重点城市,贵阳市将环境质量改善与否、改善多少,作为评价各区县、各部门环境保护绩效的重要标准,年度考核与地方政府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相挂钩。
2015年7月起,贵阳市开始实行《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暨奖惩办法(试行)》,以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10、PM2.5为核算指标,对各区(市、县)进行月(年)度考核和季度奖惩核算,将这三方面的监测数据换算为得分,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依据分数对各区(市、县)进行奖惩,奖惩每季度公布一次,每年度统一结算一次。
贵阳市大气办负责人曹洋说,在环境空气质量考核中,各区(市、县)连续3个月月度考核评分第一名的,报请市政府通报表扬;连续3个月月度考核评分最后一名且未达考核要求的,将被约谈并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年度考核评分为最后一名且未达考核要求的,被考核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被问责。2015年11月,贵阳市10个县区市因没实现目标,受到886万元的罚款。
环保划红线,筑牢监管网
贵州强化责任落实,明确以环境质量为主的目标体系,省政府分别与贵阳、遵义、安顺等9个市(州)地方政府签订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书,对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严格考核。
“水、大气等环境质量不下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和逐步改善;环境风险可控,省内少发或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国家约束性指标任务必须完成。”贵州对环境保护工作划定“三条红线”,明确提出环保不达标将“一票否决”。
2015年,贵州省加强以废水、废气、废渣污染防治及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为主的环保设施建设,环保、公安等部门出动执法人员7万余人,监查企业2万余家,责令1111家企业限期整改,并对环境问题突出的20家企业实施了省级挂牌督办,有效地控制了企业偷排偷放的行为。
“环保是最大的民生,我们要把‘多彩贵州拒绝污染’记在心头、落在实处,继续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苗智会表示,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权责明确、全面覆盖”的原则,贵州制定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监管网络责任制,目前已确定贵阳、铜仁、六盘水等6个网格划分方案,将由环保、公安、检察等部门组织督导组,展开督查,提升环境质量。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09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