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3年实施外地人积分落户以来,三年仅109人拿到贵阳户口。
随着全国户籍改革的逐步展开,落户城市越来越受到关注。早在2013年起,贵阳市就开始逐步推行积分入户政策,近三年的时间里,先后有109人享受到了这种带奖励机制的政策红利,成为上百万流动人口中的幸运儿。
“不管是来自省内还是省外的流动人口,他们都选择落户在贵阳主城区。”近日,贵州都市报记者专访了贵阳市流管办主任陈放鸣。他分析2013年贵阳外来人口大数据后发现,来贵阳的外地人,省内来自毕节市最多,省外来自四川省最多。这些人都选择落户在主城区,其中花溪区最多,其次是南明区和云岩区。贵阳三县一市中,在息烽和修文的落户人数也不少。
3年109人通过积分达标,落户贵阳
2011年起,贵阳开始尝试以推行居住证为突破口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在已办理居住证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和城镇社会保险参加年限等为内容的积分入户管理制度,引导技能型人才落户贵阳。
2013年4月,酝酿已久的《贵阳市流动人口积分入户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积分入户进行了细化,自此贵阳积分入户开始拉开帷幕。“从2013年到2015年底,贵阳通过积分入户的外地人只有109人,而对应的是,贵阳目前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了146万人。”陈放鸣介绍,2013年政策出台后,当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宣传品入户率达到了100%,其中90%以上的流动人口都了解了这一新政策。
2013年是贵阳积分入户起始之年,当年共有1.5万余名流动人口咨询了积分入户的政策,大约有600人参与了积分申请,达到入户积分基础分260分标准的有106人。2014年,国务院发文对户口迁移政策进行了调整,省委、省政府一直在研究本省户籍改革的意见,因此这一年贵阳市暂停实施流动人口积分入户工作。
“今年政策又进行了调整,积分入户改为只针对控制人口总量的云岩区和南明区,今年南明区和云岩区两个区分别只有1个和2个人通过积分申请入户。”根据市流管办的统计,目前贵阳一共有109名外地人落户贵阳,成为真正的贵阳人。
落户人口7成具大专以上学历
根据贵阳实施三年之久的积分落户情况,记者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2013年落户人口进行了大数据分析,从这些人的户籍、学历、职称、居住时间和工作年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落户贵阳的外地人,选择落户花溪区的相对较多,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学历大部分都达到了专科及以上,同时具备中高级以上的职称,居住和工作年限达到10年以上的最多。
2013年的106名落户贵阳的人当中,省外的达到了25人,占到总人数的23.58%。其中四川人8人,重庆和广东各3人,余下的一半外省人则来自全国9个省市。省内非贵阳户籍的有81人,占到总人口的76.41%。其中毕节市最多达到了12人,安顺市、黔南州、遵义市和铜仁市分别有8人。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和六盘水分别有7人、2人、5人;他们选择居住的区域中,花溪区达15人,云岩和南明分别为12人、13人。同时也还有17人选择居住在息烽,14人选择居住在修文这类郊县。城区落户乌当的最少,仅4人,落户郊县最少的是开阳县,仅2人。
学历方面,高中以下学历19人,高中(中职)学历13人,大专学历37人,本科学历30人,此外硕士学历有6人,还有一位选择落户在云岩区的外地人具备博士学历。这就意味着这些通过积分落户贵阳的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仅占到30%,余下的70%的外地人都具备大专及以上的学历。
在居住时间和工作年限方面,达到3年以上的占绝对多数。据了解,居住时间达到3年以上的有85人,这85人中还有40人居住时间更是长达10年以上;工作年限达到3年以上的有99人,占到了全部人口的93.4%以上,而这绝大多数人中,工作年限达到10年以上的有60人,占到一半以上。
落户贵阳 多半为孩子读书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贵阳市针对流动人口的基本服务保障走在全国前列,除了实行居住证保障基本福利之外,外地人还可以通过积分入户,购房、结婚、随父母迁入等多个方式入户。“流动人口拿贵阳户口,更多的是为了子女的就学问题。”陈放鸣介绍,这是外地人落户贵阳后,最为关心和在意的问题。
在109名落户贵阳的人员中,来自河北保定的36岁教师杨庆虎积分最多,260分的合格分,他拿到了537.5分,其中有大部分是他的学历加分和职业资格。“其实我很早就买了房,开始是希望通过买房成为贵阳人,但是房产证一直拿不到,户口也就跟着拖了下来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杨庆虎表示,申请贵阳户口主要就是考虑孩子以后要在公立学校读书,母亲要入医疗保险,而妻子开公司可享受的优惠政策,都必须具备贵阳户口才能享受。
因为同样的原因拿到贵阳户口的,还有居住在白云区的罗昌慧,她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上五年级,已经算不清楚开了多少证明,找了多少个学校了,但是因为户籍和当地学位不足等原因,孩子都没能在公立学校就读。幸运的是,2013年,积分落户的第一年,她通过了积分落户,自己的孩子终于上了公立学校。(李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