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时政视点 > 正文

李奇勇:反对过度教育 办有温度有人味的教育

【来源: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日期:2015-08-19 】

人民网贵阳8月18日电 “反对过度教育,办有温度有人味的教育。”8月17日,在贵州大学举行的中国早教论坛第六届年会上,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发出的这一倡导立即引起共鸣。

李奇勇指出:现今,教育理论的基础命题是“知识就是力量”,用中国话讲,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正是这个命题,将教育带入了“学得越多越好”的死胡同。这种无限追求“更多”的教育,走向大众就是应试教育、过度教育。对此,李奇勇提出:反对过度教育,办有温度有人味的教育。

温度对于人而言是什么样的?李奇勇认为:第一、合适、中庸;第二、匹配、合作;第三、包围、无界;第四、互动、可感知。

针对有温度有人味的教育,李奇勇现场抛出了六个教育新观点。

第一个观点:反对教育“四化”

反对教育“四化”—— 技术化、神圣化、功利化、过度化。“技术化”,老师把一堂课上得精而又精,每一分钟站在哪里笑,站在哪里看,板书从哪边开始写,字写多大,让哪个学生互动……精细到这个程度,全部是工业流程中的那些标准。对此,李奇勇发出提出质疑:这样的教育怎么能有活力,怎么能有温度?技术化还反映在评价上,流行的评价标准有可操作性吗?猜想一下,老师们拿着这些东西怎么办?李奇勇认为:不再去研究人,就研究这些技术指标已经够老师们受的了。当这些东西太严密、太技术化了,你就发觉运行成本很高,折腾死人。长此下去,学校没有文化、没有特色,不可能出优秀人才。但是这样的教育却大行其道,因为这种教育容易比出高低,容易出成就、出名师,容易产生专家。要扭转这种局面,要从根子上、从价值观上、从教育理论基石上来改革。

“神圣化”,技术化达到极致是一种神圣化,另外还有一种神圣化是脱离实际的政治和道德上的拔高。教育绝不能“去政治化”,教育肯定是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立德树人即是政治的,也是道德的,但不能无限扩大当下教育对道德和政治的教化和清明作用。当社会的其他问题和矛盾不能解决的时候,人们通常会追问教育,这就是将教育神圣化。

把教育摆得高高在上也可以,那就应该有足够的配套。“天地君亲师”,教育曾经在圣坛上,那必须有一个系统工程予以支撑。否则,这个圣坛就是虚的,徒有虚名、名不符实,问题就大了。李奇勇举例说:比如老师的收入,如果可以达到当地人均工资的两三倍,就必然可以吸引人群中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对老师赋予更多更高的道德楷模功能也就顺理成章。

“功利化”,这里的教育功利化并非仅仅指用教育来赚钱,更多的是指教育的培养方向、教育理念过于功利。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等等。既然知识就是力量,那你让教育部门减负该怎么解读?给学生更多的力量还错了不成?减负成了死结,成了悖论。同时,发现很多人读完大学还是找不到工作,这样就引发另外一个极端——读书无用。教育的功利化表面上看是强化教育,其实走到极端就是反过来的“读书无用”,极大地伤害了教育。

以上的三个问题累积起来就成了教育“过度化”的基础。

第二个观点:适度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合适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李奇勇认为:当今教育的“过度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功能过度。基础教育不过是让一个生物人,转化为、成长为社会人,可以在人类社会中养活自己、生儿育女,过上普通而平凡的正常人的生活。非要与成功呀、发达呀等宏伟愿景、远大理想对应起来,对于一个普通的未成年人而言,在现阶段不仅是大而无当、虚幻空洞的,而且将这些成年人正当的理想和抱负庸俗化了,对社会信仰和价值观的构建伤害更大。基础教育,不能包打天下,不能为物质财富和世俗幸福“埋单”。把教育当作是万能的,这就是功能过度。

第二,内容过度。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学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不用赘述,大家都知道。看看书包都会吓一跳,其中有多少是基础教育该学的?

第三,责任过度。首先是校长责任过度。比如只要是学龄段的孩子,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发生事故,学校都难脱干系。全社会关心学校,学校却“办”了全社会。校园内,购物、吃饭、安保、医疗等所有的一切都要归学校管。校长充当了炊事员、采购员、保安员等角色,把所有事情都管了,唯独没精力管教学。

其次是政府对教育承担的责任过度。教育是民生,民生就该政府承担。理论上不错,问题是,地方官员大多把重视教育,简单地或者功利地理解成了办学校、建房子。很少关心教育本身,而是建学校到处炫耀——我们这里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最后,孩子们穿得破破烂烂,老师们过得紧紧巴巴,学校的教育教学没人关注,“豪宅华厦”以教育的名义大行其道。政府责任过度,往往是政绩的过度、基建的过度、浪费的过度。教育本来主要应是家庭的事、团体的事、社会的事,现在却全部成了政府的事情。结果该有学校的地方都由政府投入,把所有的学校都搞成公办,民办教育完全没有了发展空间。这种过度的责任,还推高了群众择校的热情和对教育不公的不满。都是公家钱办的学校,为什么有好有坏?凭什么你进得了名校,我却进不了?

第四,学制过度。如今12年的学制带来了很多问题。现在孩子发育提前,结果该恋爱的时候在读书、在拼高考,等到上大学了,青春期已经过了,既不爱读书,也不会谈恋爱了。什么叫以人为本?就是该干啥的时候让他干啥。该恋爱的时候不让谈恋爱,让读书;等到上大学应该好好读书了吧,全部人都说你该谈恋爱了,不然,就成了“剩斗士”。拧巴着的人生,怎么能有好前景?这一切跟基础教育学制过长有关系。基础教育,十年足矣。

第三个观点:给孩子适宜的爱

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李奇勇对什么是适宜的爱,提炼了四个关键词:一是陪伴。对于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陪伴。父母要安排专属自己和孩子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不要农村留守,也不要城市留守。二是空间。要给孩子自主活动的空间,不要过多限制孩子,要懂得“留白”和“包容”,让孩子自由生长。三是忌满。不要溺爱孩子,不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要让孩子懂得,幸福的人生包含了有些东西得不到、不该得。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四是信任。爱首先是信任。对家长的信任是孩子构建对他人、对世界和对自己认同的基础。信任是互相的。家长要先信任孩子,孩子才会学会信任家长、信任他人。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都可以成长为他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一个人。

第四个观点:让教师活得有尊严

教师,这个曾经与“天地君亲”一道,在中国享受膜拜的职业,如今早已走下神坛,成为一个普通的职业。从教育的平民化、世俗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来讲,这并非坏事。但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者须保持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同时要有自尊、自信。因为,唯有教师自尊、自信,才能传递给学生尊严和快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中国终于在2013年实现教育投入占GDP总量4%的目标。但是,这些经费大都用在了改善学校硬件条件上,学校建起了新校舍,教室装上了“班班通”等多媒体,操场也铺上了塑胶跑道。教育硬件资源得到极大补充,有些学校的硬件水平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

学校标准化建设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距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越来越近,可学生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更多的好处,教师的境遇也没有切实得到改善。教师仍然在为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等而苦恼,为付出与回报的不匹配而纠结。备课时,他们病重的父母也许正没钱看病;上课时,他们的妻子可能正在外劳累奔波;批改作业时,他们的孩子可能还前途未卜……柴米油盐酱醋茶,同你我一样,教师也是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也要面对生老病死、成家立业等问题。虽然在课堂上、在校园里,他们愿意放下烦恼、奉献自己,但他们也只可以付出自身,甚至很多时候,除了尊严,教师再没有可以奉献的东西。

当今,很多地区农村教师的收入只能勉强糊口,他们买不起房子、养不起老人。对于城镇学校的教师,多数人的境遇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好。这些都是导致教师队伍中能真正安心一生从教者不多的原因。一方面,相较于很多职业,教师的工资不一定是最低的,但其他职业所包含的隐性收入和福利,以及其职业带来的名利与好处,却是教师职业所没有的。另一方面,“教而优则校,校而优则局”,由教师升为校长,再到局长,是很多好教师的梦想,甚至有人想一步跳离“教”门,直接转为公务员。

当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受人景仰,当教师缺乏为人师者应有的尊严和魅力,将无法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无法引导新一代走向美好明天。

常听人们诟病:大学里有大厦无大师,中学里有人气少人味。操场虽艳,却青春无色。学生可以在比以往都光鲜亮丽的教室里学习,却没能形成相匹配的素质和能力。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人文,许多设备从搬进校园就开始闲置,甚至一个西部县城的中学,宁愿把经费用在建造恒温游泳馆上,也不用于增加教师收入。

这就是我们的学校,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一边用大量资金堆砌校园,一边用空洞的师德鼓励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改善办学硬件条件不遗余力,可偏不愿为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状态多一点投入。爱建高楼大厦、喜看宽庭敞院,却无视在里面活生生的人。

民族前途系于今日学子,今日学子的状态则取决于教师。李奇勇呼吁大家多关心、关爱教师。李奇勇认为:让教师活得自信、自尊,快乐、幸福,学生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更长远的未来。

第五个观点:艺术是人走向纯粹的捷径

最近,艺术教育,特别是非教育部门组织的艺术考级不予认可被热炒。艺术教育再次回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的聚光灯下。有把艺术视为学生交流平台的,有把艺术视为成才营养的,有把艺术视为应试环境里的理想追求的。李奇勇认为:艺术可以更便捷地让我们连通古人、走向纯粹,学做真人;通俗地讲,就是可以更原始一点、更动物一点、更有人味。为什么偏远地区的人们似乎多能歌善舞?是他们比我们更优秀?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正好相反。原始社会,人类表达感情和意愿的方式,以歌舞为主。而且歌舞越贴近劳动,他的社会阶段发育就越落后。也就是说,喜欢或者擅长用歌舞表达感情和意愿的族群,也就越原始、越本真。随着社会阶段的发育和进步,人们表达感情的歌舞形态越来越复杂,以致逐步被语言文字所替代,出现了诗歌等更高级形态的表达方式。所以,诗歌盛于唐宋,小说兴于明清,到今天就是微博、微信等段子的天下了。今天我们说艺术,多是指歌、舞、乐。歌舞乐是属于古人、属于原始人的,艺术教育会让孩子们少些文化文明的羁绊,真正体会作为人的本能和本性。

第六个观点:民办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性组成

李奇勇认为:没有民办教育的大发展,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到处都在讲教育现代化,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弄清楚的人还真不多。是高楼大厦?是电子白板?是塑胶跑道?是名师名校?当然不是。现代化,尤其是教育现代化,一定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用马克思的观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发展选择的多样性是基本标志。这就要求,教育要多元化,思想的多元,理念的多元,模式的多元,途径的多元。没有投资主体、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就不可能有办学的多元化;没有办学的多元化,就不可能有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因而有了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民办教育所占比例。民办教育没有占到半壁江山,请不要说什么教育现代化。

今天,学前教育要反对“小学化”倾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对此,李奇勇提出学前教育的“六个学会”(即学会微笑、学会观察、学会说话、学会交友、学会家务、学会感恩),给幼儿教师以明确的指引和遵循。

学会微笑。科学研究表明,微笑的表情不仅可以对他人产生积极友善的暗示,改善、优化人际关系,而且还能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和智力水平提高。我们要求幼儿园教师把微笑作为习惯来养成,见到人马上要微笑,开口前先微笑,进入一个房间或面对新的人群、环境前用微笑引领自己。在不同的年龄,推行“微笑操”,在幼儿园学,离园后练。

学会观察。任何伟大的科学发展都起源于对细微事物的好奇。没有好奇心,就没有人类对自然奥秘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可以说,好奇心是人类进步和创新的动力。连接好奇心与周遭社会的,就是观察。没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任何人的好奇心都无法持续,更不能结出科学认识的真理之果。现在,孩子们认识世界,大多是通过长辈、书籍和电视、电脑、手机这些介质,直接观察的冲动和机会越来越少。欠缺观察的人生启蒙,让孩子感受不到自然的活力与馈赠,体会不到人间的真情与关爱。这样的人生,恐怕更多的是冷漠。观察训练是幼儿园启蒙的基础。早晨起床时自己第一眼看见的是什么,周围人穿的什么衣服,天气如何,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幼儿园的环境有什么变化,哪个同学最精神,老师开心吗……从这些细微处,培养和巩固孩子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学会说话。人一出生就开始咿呀学语,可往往终其一生也没有把话说好。不是辞不达意、不知所云,就是言不由衷、传播失真,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说了一堆。古今中外,因言成事者有,因言获罪者也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幼儿园要组织孩子逐步学习和体验说话的技巧,有体验才会有真情实感。

学会交友。教育的本义在于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社会人基本的特征就是,他不是一个人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与其发生联系的,不仅有自然界,更有他的父母家人、亲戚朋友、同事伙伴等。幼儿园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应让孩子先学会与小朋友相处,懂得关爱和妥协,懂得感恩和付出;应引导孩子合理表达自己与他人相处时的内心感受,养成阳光的性格;应鼓励孩子主动帮助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学会家务。家务劳动应该是最便易的习惯养成。孩子们学会家务劳动,可以为父母家人提供一些家务服务,也可以向父母表达感激和敬意。在家务劳动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技能和习惯,还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幼儿园要结合园内实际和孩子的体能状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家务劳动练习。

学会感恩。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就是不断接受自然界和他人恩惠和帮助的过程,也是不断地为自然和他人付出的过程。这就是人与周遭的关系,我们既得益于周遭,又反过来给周遭以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能量,也可能是负能量。负能量就是破坏,就是伤害。是否是正能量,在于我们有没有心怀感恩地接受周遭的馈赠。感恩之心将决定你回馈给自然和他人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从小传播正能量,就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孩子们如果学会了微笑,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说话,学会了交友,学会了家务,就明白了自己与自然、与家人、与他人的关系,就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周遭的人和物都要和睦相处,互相感恩。如此,孩子才会有更圆满的人生。(代后攀 龚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