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乡镇到特大城市,从无到有地打拼奋斗——这样如电影般的冒险故事,每天在北京都上演。
魏则兴把这个故事写了12年。这名成升建设劳务有限公司的建筑工人,2003年来到北京,他从“小工”做到“项目管理员”,如今带领团队负责5栋楼和一个车库的水电安装,“面积大概有5.6万平方米”。
在首都发展的路线图中,魏则兴所在的人群愈发有标本意义。他们在京居住半年以上,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而因为没有北京户籍,其生存状态经常被用“流动”来形容。
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将这一人群概括为“流动青年群体”,其下又细分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占比22%的“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以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占比78%的“青年流动务工人员”。
调查组测算,截至2014年12月,北京市流动青年约为400万人,其中310万人为青年流动务工人员。这在818.7万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的总数中不容小觑。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尽管工种不同,但他们的一些境遇相似:相当一部分人与乡土血亲结缘,工作强度较大,住房条件紧张,而在这座庞大的城市面前,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保留着提升自己的动力和愿望,并且有的人已经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