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时政视点 > 正文

积累青春阅历 迎接美好未来——本报特邀专家与8名毕业生坦诚交流

【来源:来源:《贵州日报》 | 发布日期:2015-03-25 】

记录青春轨迹

王雨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2014年10月本报选取了即将毕业的贵州机械工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的四位男孩,与贵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四位姑娘,推出了“青春·毕业季”系列报道。我们准备用一年的时间,跟随他们的青春轨迹,让读者感受到大中专毕业生的真实生活。

到目前为止,“青春·毕业季”报道已经连续推出了5期,每月一期的主题报道,让我们真实感受他们的犹豫与彷徨,他们的快乐与幸福……

“岔路口”里面住着刘兵、滕静、李崇钢和范磊四个中职大男孩,“飞跃彩虹”里面则是莫莎、杨秀福、韦银芝和罗秋容四位本科姑娘。

“岔路口”从2014年5月就已经开始毕业实习,虽然他们中年纪最大的19岁,最小的才17岁,但他们正面临着从青涩学生成为职场新人的转变。幸运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漫长,很快“岔路口”的小伙伴们在工作中就能跟上甚至超过前辈们,这也让他们对于自己即将过去的学习生涯有了新的认识,中职的学习模式真能让人在岗位上很快上手,并善于总结和思考。

而“飞跃彩虹”的四个女孩们则还在教室、招聘会、寝室三点一线上奔波。虽然,她们就读的是贵大实力最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但在求职时她们或多或少遭遇了“不要女生”、“只招男生”的挫折。然而,乐观、进取的她们并没有因此自怨自艾,依然努力朝着自己的梦想迈进。如今,四人都已经签下了较为满意的工作。

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在过去的这半年里,是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坚持找个好工作?是直接在实习工厂工作,还是报考高职继续深造?是就业还是创业?校园里的恋情是该坚持还是放弃?……一系列的问题轮番“上阵”,给即将毕业的他们带去困惑与思考。

有句话说得好: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应该完成的事情,因此在青春路上的奔波,不仅不苦,反而是一种阅历的积累,人会在每一次颠簸中成长。“岔路口”与“飞跃彩虹”,正是在一次次感受生命的每个过程中褪去了青涩,并逐渐成熟。

专家:孩子,太多的话想对你们说

本报记者 杨春凌

3月18日4点15分,带着一副黑框眼镜、体型较瘦、衣着朴素的瓮福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叶文就先找到会场。在座谈会开始前,他一直站在会议桌旁,身体微微前倾向主持人,听他介绍座谈会的议题、参与座谈的学生情况。

4点20分,座谈还未正式开始,贵州省就业局副局长黄明建刚落座,就对贵州日报为他们和学生之间搭建起这个交流的平台表示感谢,认为这次活动办得及时、有意义。

随后,黄明建两眼带笑从对面8位学生脸上一一扫过,双手撑住桌沿,上身迅速抬起又坐下,然后双手快速、轻微地搓动着,“虽然就业形势因大中专毕业生人数增加而日渐严峻,但我省近年来系列就业、创业政策保证了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降反升,所以你们不用担心,只要学得扎实,不愁没工作。”

4点30分,主持人开场白后,“飞跃彩虹”和“岔路口”8个学生分别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依次由黄局长、叶部长讲话。黄局长似乎明白了主持人的意图,要把“干货”留到和学生互动环节。

轮到叶部长讲话时,他很真挚也很谦逊地首先感谢报社给予企业这样一个机会,倾听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种种真实想法。作为一个在国际上已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国有大型企业,瓮福集团是众多毕业生趋之若鹜的地方,而人力资源部主管手里掌握着offer发放权,照理应该会很“牛气”。然而,叶部长讲话中除了感谢,更多的是坦诚的分享,他用多年人力资源管理丰富经验滔滔不绝地与学生们分享求职、就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细节。

记者瞬间有种空间转换到课堂的感觉,叶部长略厚的镜片挡不住的真诚关怀,仿佛爱生如子的老师正在语重心长、发自肺腑地教导学生。

学生们最期待的互动环节,他们抛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两位嘉宾各自站在政策层面、企业(用人单位)角度耐心为学生详细解答、认真分析,既有政策讲解,也有实例分析,解答细致到具体就业网站网址、咨询电话等。言至兴处,两位嘉宾你来我往,会就某个问题展开探讨,一旁的学生也是乐闻其详。

一个半小时的座谈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两位嘉宾显然意犹未尽。最后,两位嘉宾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学生们,告诉他们今天没来得及问、或者今后碰到的问题都可以随时拨打电话咨询、交流。

学生: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本报记者 王雨 实习生 罗静 蒋娟娟

“作为一个中职生,在职业和敬业间,我应如何看待它们的不同和共同点?”

座谈会刚一开始,“岔路口”的李崇钢就第一个向嘉宾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虽然稚嫩的脸上带着几分羞涩和紧张,但这个大男孩目光炯炯地望着嘉宾,显示了他期盼得到答案的迫切心情。

“敬业是职业的前提,没有敬业精神是做不好职业的,也成为不了职业里面的专家……”瓮福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叶文娓娓道来,李崇钢专注地听着,还不时用笔记录着,“职业必须专业化,而要成为这样的人,你必须敬业,付出更多的劳动。”听到嘉宾这么说,已经踏入职场的几名男孩们纷纷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看到“岔路口”的男孩拔了“头筹”,“飞跃彩虹”的姑娘们也不示弱,纷纷出击:“在职场上,如果遇到一些道德上不被允许,但法律上却无法制裁的事情,我们要如何处理?”“作为一名工科女生,去求职面试时,总会碰到一些企业拒收女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女生真的不如男生吗?”

相较于“岔路口”的温和,“飞跃彩虹”的问题更加直接和尖锐。“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总是找不到正确的答案。”莫莎说,像这样能解答心中疑问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来参加座谈会之前,大家都仔细梳理了自己心中关于就业、职业规划与发展的各种问题。

“如果你们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了没有理由的性别歧视,在掌握了确凿证据后,你们可以马上拨打我们的电话投诉他!”贵州省就业局副局长黄明建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女大学生们顿时感觉精神振奋。

“大家都说女生不适合机械类工作,现在我想转专业但又觉得辜负了自己四年的学习时光,我该怎么做?”看着姐妹们踊跃提问,杨秀福也赶紧抓住一个间隙向嘉宾提问。

在这之前,已经找到一份比较满意工作的她,并没有准备提问题。来到现场后受到大家的感染以及嘉宾讲解的启发,她突然发现其实自己的疑问挺多:“我们应该选择国企还是私企?”“是选择新兴企业好?还是较为成熟点的企业呢?”

一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主持人宣布座谈会结束时,大家都还意犹未尽。看到这样的情景,黄明建说:“如果大家还有疑问没有得到解答,可以拨打省就业局的电话进行咨询,我们非常愿意和大家交流!”

相遇最美

实习生 李韵

人的一生中,相遇最美!生命之所以如此绚烂,便是因为你从来都无法预料下一秒你会遇见谁?会和谁一起携手走这匆匆岁月。

3月18日,从未谋面的四个中职男孩和四个本科姑娘,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因为“未来”相遇。

半年多来,本报策划的“青春·毕业季”连续跟踪报道他们5次了,他们5次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版面。用不同的故事,演绎着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和他们一起憧憬着不同的未来。

他们一起憧憬过奋斗的人生;一起展望过未知的未来;一起感受过爱情的美好;一起领悟过匆匆岁月里纯真而又难能可贵的友情。

18日下午4点,“飞跃彩虹”的姑娘们到来。

年轻就是本钱,那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仿佛燃烧着希望。这种希望因为年轻,不熄不灭。

坐下后,大家拿起桌面上“青春·毕业季”的报纸读了起来。第一次来报社的姑娘们讨论着:“好亲切哦,报社的记者们都没有犀利冷峻的面孔。”、“是的,是的,和在电视里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唉。”、“那几个中职男孩怎么还没有来啊?”。

就在这时,“岔路口”的男孩们来了,一进门,大家彼此打了招呼,立刻熟络起来,仿佛他们在很久以前已经相遇。但男孩们却显得很腼腆。

中职男孩刘兵,坐下后四处张望,因为他在之前就听说,报社有个刘老师,和他的名字一样,今天特意来一睹“芳容”。

滕静拿着“青春·毕业季”的报纸,问莫莎:“报纸上说的这个女汉子就是你吧?”让滕静意想不到的是,让他一直印象深刻的女汉子居然是外表看起来柔柔弱弱的杨秀福。这一事实着实让滕静大跌眼镜。

杨秀福笑着说:“你一定是没好好看报纸吧!”听到“女汉子”这么一说,滕静腼腆地笑了起来。

姑娘们热情询问男孩们的情况,实习怎么样?多少岁了?写不写论文?哪里人啊?最近忙不忙……

男孩们还是一如既往,腼腆、羞涩回应着。时不时地抬起头,瞅一瞅眼前这四位巴拉巴拉的“大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