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时政视点 > 正文

新疆50后“微博村支书”登上北大讲台获粉丝

【来源:来源:新华教育网 | 发布日期:2015-02-09 】

走进新疆塔翁哈木尔村(简称塔村)的党支部,最先看到的是一个一人高的二维码,上面写着:小营盘镇塔翁哈木尔村微信。

塔村,是中国最西北的一个村庄,向北驱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中哈边境。但因为网络,这里却并不令人感到偏远。早在两年前,塔村就实现了免费wifi覆盖全村,几乎人人开通了微博微信,和外界沟通完全“零距离”。

这离不开村支书张泉年的努力。

玩转微博微信 收获北大粉丝

张泉年今年六十岁了,他身材高大,满头白发,脸上布满风霜,声音洪亮还带有西北口音,常常是人未到,憨厚的笑声先到。

和想象中的西北农民不同:他的一天,从微博微信上开始,又从微博微信上结束。

1月29日,早上8:45,张泉年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通知:今天来参加冬季奔跑,中午在村支部一起喝羊汤。他还提醒村民,把衣服穿亮丽点,他要把大家的风采拍成微电影。

新疆和北京有两个小时时差,张泉年发朋友圈的时候,其实才是当地时间6点多。这个中国最西边的小村庄,天还蒙蒙黑,村民大多还在梦乡。

晚上23:48,张泉年在微博上传了一段微博视频,是村民一起喝羊汤的场景,然后又在朋友圈里转了这段小视频,这才算结束了一天社交媒体上的生活。

这还是早的。有时候,他发完最后一条微博或者微信,已经是凌晨一两点了。

论起刷手机的节奏,张泉年比大多数年轻人都要勤快。不仅勤快,他还特别爱尝试新鲜事儿,微博视频、微信小视频他都玩得转,甚至还拍了一部讲述村民生活的微电影。

只有小学毕业的他,也因此一直走到了北大的讲台上。

1月4日,庆祝新疆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万个故事献祖国”活动在北大启动,张泉年作为代表,走上北大讲台,给青年学子讲了自己的故事。

一上台,他就玩了一招,让北大的年轻人都刮目相看。他问北大的学生,能不能给自己的村民们问声好。然后他打开手机,当学生们齐声说乡亲们好的时候,3700公里之外的小营盘镇塔村的村民,就听到村支部的大喇叭,传出了北大学生们给自己的问好。

这是怎么做到的?“特别简单,我在村支部功放器里放了一张卡,就跟打电话一样,我这边拨通,那边就通过大喇叭传出来了。”张泉年说,有这一招,他去哪儿也都不耽误事儿。谁家羊丢了,暴风雨要来了,不管他在哪里,都能通过大喇叭及时广播给村民。

张泉年在北大收获了不少粉丝,一位北大教授专门给他刻了一枚印章,说是要送给“最基层最可爱的农民村支书。”

他对此十分感动,也十分自豪,“我只有小学毕业,就是一个农民,能够去北大讲故事,多难得!”

他在新浪和腾讯都开通了微博,前者粉丝有8000多,后者则有4万多。在两个微博上,他对自己的简介都是:一个五零后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