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借贷”是资金借贷的一种新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借贷双方的不见面资金交易。从现有的网络借贷方式来看,主要是个人对个人(C2C)和企业对个人(B2C)两种模式,其集体的形式包括信用抵押、第三方担保、无担保借贷、白条贷款、“裸条”贷款等多种方式。尤其是所谓“裸条”借款的方式以礼义廉耻为代价,突破道德底线,受到了各大新闻媒体的曝光,也引起了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深度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让颠倒错位的金钱价值观不断侵蚀尚在校园的莘莘学子,社会的铜臭何以不惜一切代价“围猎”祖国未来?
一、“网络借贷”的特点
1、贷款主要对象为在校大学生
网络借贷主要面向的是经济临时困难但有一定偿还能力的群体,大学生是当前放贷者较为关注的群体。以当前案发后被披露出来的案件分析,可以发现主要的受害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或刚毕业大学生,社会人员受害者不多,裸条贷款以女生为主。由于在校学生没有独立经济能力,几乎所有的学费生活费等开支都由家庭负担。鉴于此,事实上这种放款的实际对象不是学生本人,而是无形之中转移到了负担学生开支的家庭。当前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对一般家庭已经显得较为严重,无度地借贷只会让学生家庭雪上加霜,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网络贷款以一种野蛮的欺诈甚至违法的方式绑架学生,也绑架了学生的整个家庭。
2、放款方式极其宽松
一般情况下,银行针对大学生的正常的资金借贷主要是助学贷款,比如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无息借款、商业低息贷款。这些正规的贷款主要用于偿还在校生的学费和发放基本的生活费,这种借贷是经过教育部和相关政府机构审批许可后的公益性贷款。这些贷款在学生在校读书时一般没有利息,或少量利息,毕业后利息也不是很高,基本不会对学生和家庭构成太大的压力。正规贷款根据学费高低有所差异,但不会高达数万元以上甚至几十万元。与正规贷款相比,网络贷款手续简单,只需要简单的学历认证和个人信息作为交换即可,“裸条”贷款甚至只需要手持自己的身份证拍一张裸照即可作为“信用抵押”,通过某些网络贷款平台(APP)交易就可以获得贷款。这个过程足不出户,不需要填写表格,不需要中间人担保,不需要经过金融监管审批,甚至不需要知道资金来源或放款人信息,借款者就能获得“真金白银”。借贷方式的异常宽松,让诸多的大学生放松警惕。在金钱的诱惑下,有人丧失理智、迷失自我,以道德和个人颜面作为“抵押”,获得了超出自己偿还能力的贷款。
3、极易形成道德绑架
网络贷款难以受到相关金融机构监管,没有行业诚信。借款周期很多,多则一两月,少则一两周,而且利率极高。对于不能够还款的大学生,个人资料会被公开,同学、老师、家长、亲戚都有可能受到牵连,自己作为抵押的“裸条”也会随之泄露。放款人以各种手段要挟借款人的父母、老师、亲戚和朋友,催促亲属及时还款。接下来,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还款,借款信息会被发到朋友圈、QQ群、微信群,甚至以打官司要挟。有“裸条”抵押的话,如果收不回借出资金和利息,借款者的“裸条”还是有可能被晒到网上,作为不良信息到处传播。更有甚者,放款人会把这些裸照会被以1-50元不等价格在网上兜售,以牟取暴利。据媒体报道,几个月前河南郑州某大学生沉迷赌博,前后借贷60万元,终不堪经济和心理多重重负而跳楼自杀。网络借贷愈演愈烈,陷阱重重,大有以道德绑架,让受害人万劫不复之势。
二、“网络借贷”问题成因分析
1、社会单纯追求物质与金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然而单纯追求GDP的结果导致了环境危机、食品危机、社会危机等问题暴露。传统的道德文化也在这样一个金钱至上的环境中被完全抛弃,作为最后一片净土的大学校园也难以独善其地,不断被腐蚀污染。社会的大环境与学校的小社会之间产生激荡,现实的结果是学生道德水平和家庭教养一代不如一代。作为校园中相对弱势的大学生,便成为社会狩猎和掘金的重点对象。王长路就说,“裸条放款”是在挑战公序良俗[1],真得一点不为过。某些学生错误的消费观念,导致了错误的消费方式,对金钱的支配往往超出实际消费,挥霍无度造成“入不敷出”。对金钱和物质肆无忌惮地追求,让部分学生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另一方面,新兴的网络个人征信系统尚处于萌芽期,网络信用贷款山头林立,网络金融市场异常混乱无序。缺乏监管的网络经济,让大学生混淆其中,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2、学校教育的浮躁与功利
从小学到大学,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还是以成绩为主,年年高考状元层出不穷,学霸遍地开花,此类新闻被媒体争相报道。一味追逐成绩让大学教育的问题不断暴露,一旦进入大学大部分学生便高枕无忧,感觉自己解脱了,以致于大学教学质量低下,所学非所用,上课打酱油,考试搞突击,实习开假证明,最后毕业等于失业,找工作要“拼爹”。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数以百万计,大学毕业没什么稀奇,万人齐考公务员,研究生规模节节攀升。最后给社会的印象是,大专生找不到工作,本科生在年年在预警专业中毕业,研究生毕业找工作还不如本科生,就业怪圈由此凸现。虽然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和科研论文产量排名世界第一,但教育的质量还是没有明显提升。对此不少学者产生质疑,钱学森之问出现,中国缘何进入了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反而就没有大师了吗?究其原因,还是源于浮躁而功利的教育大环境。在这种教育环境里,大学生不是把所有心思用于学习,而是用于攀比,尤其是某些女大学生虚荣心作祟,在网络犯罪分子下的连环套中无法自拔,一不小心掉入“陷阱”,最后只能追悔莫及。
3、家庭教育的弱化与危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导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子女的性格和价值观。当前中国家庭,父母都是主要的工作劳动者,鲜有专职照顾子女的父母。因此,子女从小就被送入各种辅导班、学习班、才艺班,亲子之间缺乏交流,子女没有从父母身上获取多少优良的道德素材和生活标本。加上一些父母一直存在一种错误的教育观,认为女孩要富养,给予孩子的往往超出了整个家庭的承受范围。到了大学阶段,孩子的花费和开支加大,父母给予子女的毕竟有限,在一个挥霍和消费无度,不能够精打细算的大学生那里,借贷度日未尝不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好方式。家庭教育的错位其实是把部分大学生推入网络借贷陷进的重要黑手,但很多家长却并不自知,一味责怪社会。
4、传统文化影响的缺失
西学东渐,改革开放,西方价值观以毛细管式渗透到中国社会。五四以来,传统文化被以糟粕而备受鞭笞,改革开放后欧美社会自由思潮和物本价值观严重挤压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个人享乐、炫富、哗众取宠、无底线炒作取代了勤俭、低调、谦逊、友爱的社会生存价值取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严重缺失,没有强大传统道德的支持,造成了大学生在抵御新媒体排山倒海式的侵袭时软弱、苍白、无力。传统的道德伦理,也就是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某些学生抛于脑后,从来没使其发挥真正价值。
三、“网络借贷”的社会“新”问题
1、网络平台的方便快捷
民间借贷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已受到国家相关结构的关注并监管。民间借贷,因为高额的利息让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不少企业因“高利贷”破产,一旦资金链断裂造成的社会危害是极其严重的。[2]网络借贷实质上还是民间借贷的一种,只是借贷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利用了便捷的网络平台来集中资本。网络借贷利息高得惊人,某网络的某宝借贷平台,借款一周,利息为20%,借贷一月,利息为30%,也就是说借款1万元,一个月后,要偿还本息1.3万。[3]如果一个月还不上,还会利滚利,形成巨额的高利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有权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则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应当被认定无效。显然现存的各种“网络借贷”的高利率民间借贷行为都是违法的,作为物权抵押的个人信息、担保人信息、“裸条”是无效的,但是学生本人却无心关注相关法律。“网络借贷”以及其诱人的宣传手段引诱某些学生上当,行为卑劣可耻,甚至违法,但因游离网络很难给予监管。
2、大学生自身的侥幸心理
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度不够,在缺乏引导的背景下总是存在某些侥幸心理。有些学生认为,“钱总能还上”,“大不了父母帮忙”,“至多被晒到网上”,“大不了退学”等侥幸和无畏心态,对所产生的巨大危害认识不足。最终造成误判,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到了最后面对巨额还款压力时才不后悔不跌。
3、传统教育平台的落后
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辅导员或班主任教育为主的单一模式,采用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集中讲授,发现问题时才一对一单独辅导。当然,随着网络的兴起,思政教育也采用建立思政教育网站,开通辅导员博客、QQ发信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但大多都是以单向输送信息方式为主。思政老师搭建的教育平台学生很少浏览或不浏览,老师发的法律、校规、提醒很少有人细看细读,老师在QQ群中的角色至多就是一个传达消息的“传话筒”。传统教育在应对诸如“网络借贷”对大学生的诱惑危机中,没有给予提醒、干预、引导和及时处理,几乎是空白。
四、“网络借贷”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借贷”事件发生于学生在校读书期间,是在狭小的校园,却是在一个特殊的广阔无边虚拟网络空间。教育工作者深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干预和介入医院,却又发现难以下手,对学生的教育帮助存在种种困难。“网络借贷”暴露出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真空和缺失的严重问题,尤其是网络教育平台里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控制力和干预力。
1、需建立网络舆情监督与预警平台
曾经一段时间,社会诈骗泛滥校园,且不断升级,校园门口地摊送礼品加关注,电话诈骗“猜猜我是谁”、“我是X老师请到办公室来一趟”,网络诈骗“在吗?请帮我充下话费”、“您有一个包裹”等层出不穷,不少学生上当受骗。由于上当学生太多,公安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建立预警,下发各种防骗宣传单,诈骗手段虽然偶有翻新,但基本已经得到遏制。学生能成功防骗,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学校教育工作能够及时吸收社会新动态,为学生提供预警,避免了更多学生上当受骗。“网络借贷”实际上是民间高利贷的新变种,没有多少高明的地方,然而由于思想教育手段没有跟进,对学生生活新问题关注不够,造成了借贷黑手伸入校园。因此,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还是有益的,至少可以让学生多一层自我保护屏障。“网络借贷”是网络交易行为,通过建立网络舆情监督与预警是能有效防范学生上当受害的。
2、要利用网络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现在的某些学生,教师苦口婆心讲一大堆道理,根本不能触动他们的心思,依然我行我素,其教育效果远不及网友的一句甜言蜜语。当前大学生主要是95后、00后,从出生到成长没有经历任何物资匮乏和社会动荡,对社会危险警惕心不高,政治觉悟较差,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做事以个人为中心。因此,针对当前的学生现状,采用一味的说教、灌输、体罚等旧的教育方式根本无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不如学生用手机搜索出来的知识丰富,老师的主导角色很难在现有网络教育中施展出来。“网络借贷”就是基于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认为老师讲的大道理不符合自己,老师提倡的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按自己的一套来做,造成了恶劣后果。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只有在网络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网络关系中的一员,才能被其接纳和认可。
3、在网络教育中及时采取事后补救
“校园贷”“杀人贷”“裸条门”不是突发事件,问题从出现到暴露是有一定时间周期的。在这个事件发生的时期内,思政教育如果给予干预,辅导员及时发现,老师及时获取信息,完全是可以实施补救措施的。事实上,通过媒体报道出来的多起因“网络借贷”而引发的严重事件,整个借贷过程从发生到曝光,教师没有任何介入,网络思政监管被动而滞后。“网络借贷”变成了仅仅只是大学生个人行为的网络事件,或是对大学生本身的谩骂,或是对网络放款者的谴责,或是对网络平台经营者的痛责,鲜有对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批评的。
五、网络思想政治应对“网络借贷”的路径思考
“网络借贷”引发的不只是借款学生与放款人之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失的问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从提出到实践,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4]网络思想政治既是一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教育工具,又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与体现。那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如何有效遏制“网络借贷”这种毒害大学生的行为呢?
1、重视网络思政队伍建设
网络思政教育者,自身要有高尚的师德,有感染学生的能力和情操。要教育好学生,教师队伍自身要有熟练的网络技术,自身要有能够抵御各种复杂社会问题的本事。近年来,在高校教育者中,经常发生教师被骗、被拐、被杀等一系列震惊全国的案件,说明高校教师自身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差。“打铁还得自身硬”,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自己经常脱离网络,不看新闻,不用新媒体,不了解时事和社会新问题,那要来教育引导学生,根本就是笑谈。因此,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尤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这个网络思政队伍的建设,既有专业技术的培训和自学的建设,也有教育方法和思想观念的建设。
2、转变贴合新媒体的教育方式
网络教育是课堂教育最有效的补充,网络平台不同于传统教育平台,学生往往有一定的选择自主性,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会点击或有意识吸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润物无声,把教育理念以友好、亲和、关爱的形式投放给学生。比如传统道德宣传可以以卡通漫画、话剧、宣传片等方式传递给学生,而不能把传统课堂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内容搬给学生。在普及法律问题时,网络教育应以案例为主,可以是情景电视剧,或者是专家讲堂,或是案件回放等等,现身说法是最好的教育素材。面对多种多样的复杂网络,网络教育要与时俱进,在安全教育、金钱教育、道德教育上走在最前沿。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微课”式,“慕课”化,教育内容要贴近热点和现实,融入创业、和“互联网+”等多种理念,贴近学生,走进现实。同时,教育要重视互动,不搞单向传递,及时获取学生反馈。
3、加大移动互联的教育平台利用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88亿,包括手机网民6.20亿,大学生几乎人人是网民。在如此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网民群体里,大学生尚处于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的年少时期,极易受到网络各种信息的诱导而误入歧途。在一个人人有手机,个个都能移动互联的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游离于移动平台之外,那所谓的网络思想政治就是无效的。因此,网络思政教师,要多刷学生朋友圈,多看微信群,多关注学生动态,多了解学生移动互联里喜怒哀乐,是极其有必要的。随时随地,网络思想政治者都需要关注学生,为学生点赞。
4、力求网络思政教育能够形成有效互动交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既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也要利用网络平台做好舆情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活跃的网络社区、贴吧、QQ群、微信群、博客、空间等反映学生心声和诉求的发言平台,要给予关注。舆论监控不是偷窥学生隐私,不是干扰学生的课余生活,而是全面掌握学生心理生活动态轨迹,防患于未然的有效教育。网络思政工作应该是一种师生话语权体系的双向交互。[5]在网络平台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要经常潜水,有时还必须浮出水面与学生形成互动。发现新的诈骗方式,发现新的社会案例,要经常提醒学生,哪怕是天气冷暖,一日三餐都要在网络上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
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两脚书橱,更不是毫无真本领的庸才。“网络借贷”问题的发生,为我们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敲响了警钟。网络思想政治是高校思想政治的重中之重,而不是有无可无的形式主义或应付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需要兼具技术与道德,适应网络新时代的高素质高技能教育引领者,而非人人皆可胜任的普通教师。但愿各个高校能以“网络借贷”暴露出的问题为警示,加强相关教师培养,积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正开展,让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精神落到实处。